Flowing Rock
2023年第1期《低GWP制冷剂/[P6,6,6,14][Cl]工质对的压缩辅助吸收式制冷循环性...
本文对5种低GWP制冷剂/[P6,6,6,14][Cl]工质对在单效压缩辅助吸收式系统中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制冷剂包括碳氢(HC)制冷剂R290和R600a,氢氟烯烃(HFO)制冷剂R1234yf、R1234ze(E)和R1233zd(E)。使用NRTL模型对5种工质对的气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并验证了压缩辅助系统相比于传统单效系统的性能提升水平,在此...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3年第1期《相变储能技术的传热强化方法综述》
相变储热技术能够解决热能传递过程中的时空不连续问题,可有效减少热能的损耗,加速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进程。然而,受限于相变材料的低导热特性,实际应用中的相变储热系统均需配置相应的传热强化装置,使系统复杂性和投资成本大幅增加。本文对相变储热技术的传热强化方法进行了简要分类,即单一传热强化技术、组合传热强化技术、多级传热强化技术以及液态PCM流动强化技术,并对后三者...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2年第6期《空调用不同类型压降式分配器分流均匀性的实验对比》
为筛选出分流性能较好的空调用压降式分配器类型,需要掌握现有不同类型压降式分配器的分流特性。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分配器的分流均匀性检测实验台,并对现有的反射式分配器、射流环分配器、文丘里式分配器和带过滤网分配器等4种压降式分配器的分流不均匀度进行了测试。测试工况涵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的制冷剂体积流量范围为32~125 L/h、干度范围为0.15~0.22,且分配器安...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2年第5期《低位热驱动的工业建筑除湿降温空调系统应用研究》
工业建筑低品位余热资源丰富,但较难利用,尤其是80 ℃以下的余热,高效回收利用该温度以下的余热,对于节能环保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一种低位热驱动的工业建筑除湿降温空调系统,采用串联方式使热水先后驱动冷水机组和溶液除湿新风机组,从而实现低品位热的梯级深度利用。系统应用热湿解耦处理技术,使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处理空气潜热负荷,冷水机组处理空气显热负荷。工程应用结果表明:...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2年第4期《基于Tri-Training的制冷系统半监督故障诊断》
针对以往制冷系统故障诊断需采用已知运行状态的有标签数据,导致大量无标签数据信息无法利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ri-Training的制冷系统半监督故障诊断方法,改善制冷系统故障诊断性能。采用一台316 kW离心式冷水机组7类典型故障的实际数据对该诊断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有效性,挖掘无标签数据信息的Tri-Training半监督故障诊断模型相...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2年第3期《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是驾乘安全与舒适的重要保证,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电动汽车热管理需求、发展历程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几个方面,梳理总结了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进一步从环保制冷剂替代,智能化控制与乘员舱舒适性提升方面对电动汽车热管理未来技术发展进行了阐述与展望,以期为业内同行提供参考。
查看详情
  • 2023
    第1期

  • 当期目录
  • 本期推荐
  • 优先出版
  • 点击排行
  • 下载排行
  • 相变储能技术的传热强化方法综述
    张春伟,陈静,王成刚,景卓,张学军,江龙
    阅读评论

    摘要>相变储热技术能够解决热能传递过程中的时空不连续问题,可有效减少热能的损耗,加速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进程。然而,受限于相变材料的低导热特性,实际应用中的相变储热系统均需配置相应的传热强化装置,使系统复杂性和投资成本大幅增加。本文对相变储热技术的传热强化方法进行了简要分类,即单一传热强化技术、组合传热强化...详情点击
    2023.44(1):1-13  + 全文摘要(333)  + PDF 9987K (390)  + HTML

  • 跨临界CO2热泵干燥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
    刘圣春,林建森,滑雪,李雄亚,代宝民,孙志利,邵长波
    阅读评论

    摘要>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耗能巨大,研究和应用实践表明相比于其他干燥技术,热泵干燥技术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CO2作为自然工质对环境友好,而且跨临界CO2循环放热过程具有明显的温度滑移,相比常规工质冷凝温度恒定的亚临界循环,更适合用于热泵干燥工艺。本文阐述了跨临界CO2热泵干燥系统的研究现状,...详情点击
    2023.44(1):14-23+42  + 全文摘要(264)  + PDF 3518K (286)  + HTML

  • CO2气液两相小型膨胀机的研究进展
    秦鹏伟,马一太,党超镔,刘楷,李敏霞,霍文明,王派
    阅读评论

    摘要>随着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问题受到持续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环保制冷剂。CO2由于简单易得、安全可靠、传热性能和流动性好等优点受到重视。本文对CO2气液两相小型膨胀机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循环中将节流阀换成CO2膨胀机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经...详情点击
    2023.44(1):24-34  + 全文摘要(202)  + PDF 3290K (254)  + HTML

  • 摘要>本文对5种低GWP制冷剂/[P6,6,6,14][Cl]工质对在单效压缩辅助吸收式系统中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制冷剂包括碳氢(HC)制冷剂R290和R600a,氢氟烯烃(HFO)制冷剂R1234yf、R1234ze(E)和R1233zd(E)。使用NRTL模型对5种工质对的气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详情点击
    2023.44(1):35-42  + 全文摘要(212)  + PDF 1267K (245)  + HTML

  • 制药行业干燥过程废气零排放热泵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喻颖睿,魏娟,李伟钊,张冲,李博,杨鲁伟
    阅读评论

    摘要>针对制药行业干燥废气处理不完全、异味大、余热无法回收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热管、水盘管、热泵等组成的废气零排放热泵系统。通过闭式除湿、废气处理和加热升温,保证了气体的循环再利用质量,从而实现近零排放和余热回收。系统性能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送风温度为65.1 ℃,相对湿度为21.1%和风量为12...详情点击
    2023.44(1):43-49  + 全文摘要(140)  + PDF 1887K (231)  + HTML

  • 高热流密度航空电子泵驱两相流冷却系统实验研究
    王佳选,宋霞,高天元,施骏业,陈江平
    阅读评论

    摘要>航空应用领域中正面临着高功率高热流密度的电子设备冷却难题,传统的单相液冷散热方式已无法应对大于100 W/cm2热流密度的散热需求。本文搭建了泵驱动两相冷却系统地面实验台并设计了系统控制策略,测试系统在多种散热工况下的散热能力和阻力特性并归纳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机械泵驱动两相散热系统散热性能良好,设...详情点击
    2023.44(1):50-58  + 全文摘要(172)  + PDF 7535K (233)  + HTML

  • 高落差多分支管路结构对多联式空调系统能力影响的快速仿真
    燕子腾,曹昊敏,庄大伟,丁国良,太田谕,佐藤全秋,铃木秀明
    阅读评论

    摘要>大型高层建筑所采用的多联式空调系统中,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存在高落差、管路结构中存在众多分支,导致室内机能力的衰减。为提高大型高层建筑中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机的能力,需要开发可以快速评估管路分支与落差对于室内机能力影响的仿真软件。本文建立了管路分布参数模型和基于流体网络理论的系统流量分配模型,以准确反映...详情点击
    2023.44(1):59-70  + 全文摘要(150)  + PDF 13865K (261)  + HTML

  • 摘要>数据中心室内热环境取决于送风气流分布,而送风系统的几何结构会显著影响送风气流分布。本文对比了4种常用的送风方式,即冷/热通道开放式系统、热通道封闭式系统、机架下送风系统和冷通道封闭式系统。对于每种送风方式,研究了静压箱高度、穿孔率、挡板位置和挡板角度等几何因素对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的影响。利用ANSYS...详情点击
    2023.44(1):71-80  + 全文摘要(140)  + PDF 9157K (203)  + HTML

  • 摘要>在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中,为了保证良好的温控效果,TMP套筒上的温度分布需要良好地映射至金腔表面。本文分别对半腔式和全腔式TMP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氦气压力、凸环宽度和加热带功率等因素对TMP温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热边界载荷下,相比于全腔式TMP,半腔式TMP可以实现更大的温度调控范围,具有...详情点击
    2023.44(1):81-87  + 全文摘要(147)  + PDF 5687K (269)  + HTML

  • 室外造雪机用核子器雾化性能规律实验研究
    郝亚辉,吴海峰,张博文,刘佳维,张华,王瑞祥
    阅读评论

    摘要>为研究国内室外造雪机组重要雾化器件核子器的雾化规律,以空气和水为介质,利用高速摄像机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国产KBJD-1型号核子器的索特平均直径、雾化流量和雾化锥角等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索特平均直径随供气压力的增加呈指数减小,随供水压力的增加呈指数增加,且随着气液压力比的增大,粒径的变化...详情点击
    2023.44(1):88-93  + 全文摘要(123)  + PDF 2836K (207)  + HTML

  • 基于掺气空化的电子膨胀阀降噪研究
    刘诗岩,刘益才,张玙,武立康,龚赞
    阅读评论

    摘要>空调、冰箱等家用小型制冷设备提供舒适居家环境的同时,其产生的噪声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运用掺气空化理论对电子膨胀阀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加装旁通管将蒸发器入口处的制冷剂引入至电子膨胀阀出口处进行掺气,提高制冷剂局部流动压力,有效地抑制两相流中气泡的破裂,改进后的双旁通电子膨胀阀和四旁通电子...详情点击
    2023.44(1):94-103  + 全文摘要(146)  + PDF 11578K (234)  + HTML

  • 摘要>为同步增强活性炭-甲醇吸附制冷系统的热质传递能效,在压块活性炭制备工艺中引入了炭素前驱体原位CaCl2浸渍嵌合与石墨烯复配过程,制备了中、微孔同步发达的新型炭材料CA-GC及石墨烯复配炭SC-GC;并对其吸附/解吸特性、导热系数及制冷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aCl2浸渍嵌合显著提升了炭表面及...详情点击
    2023.44(1):104-113  + 全文摘要(122)  + PDF 2401K (228)  + HTML

  • 蒸气压缩式CO2水合物直接接触蓄冷系统的仿真研究
    段汉坤,谢应明,杨文宇,谢梅萍,刘道平,豆斌林,杨亮
    阅读评论

    摘要>本文建立了水冷压缩式CO2水合物直接接触蓄冷系统的仿真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充注压力(3.5、3.6、3.7、3.8 MPa)下蓄冷系统的降温曲线和总蓄冷量。研究发现,降温曲线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依次为4.02%、4.43%、3.38%、1.89%,总蓄冷量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依次...详情点击
    2023.44(1):114-121+135  + 全文摘要(129)  + PDF 4008K (212)  + HTML

  • 摘要>混合室直径对两相喷射器的性能影响显著。结合湍流射流理论,本文提出两相喷射器混合室直径的射流分析设计方法:当混合射流的流量增至喷射器的目标总流量时,射流外边界的直径即为最优混合室直径。根据该方法优化某型号CO2喷射器的混合室直径,引射比为0.5时的最优直径为2.4 mm。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混合室直径对C...详情点击
    2023.44(1):122-128  + 全文摘要(131)  + PDF 1015K (212)  + HTML

  • 摘要>本文对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管径下流动沸腾换热主要流态形式以及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流态图对比分析流态转变规律。实验工况:热流密度1~70 kW/m2,质量流率50~1 020 kg/(m2?s),饱和温度-10~25 ℃,管径1~3 mm,干度0~1。实验中共观...详情点击
    2023.44(1):129-135  + 全文摘要(139)  + PDF 5979K (223)  + HTML

  • R1233zd(E)在平行小通道中的流动沸腾可视化研究
    张昭,方奕栋,徐丹,胡凌韧,王雨晨,黄钰期
    阅读评论

    摘要>本文对低压制冷剂R1233zd(E)在平行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制冷剂在平行通道内流型的演变与分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流型对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热流密度的增加,在通道内观察到泡状流、段塞流、搅拌流和波形环状流;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部分通道出现回流现象。此外,...详情点击
    2023.44(1):136-141+166  + 全文摘要(156)  + PDF 6846K (215)  + HTML

  • 不同工况下超疏水表面的凝露特性研究
    谷贵雨,盛伟,郑海坤,郝晓茹,王蕊蕊
    阅读评论

    摘要>超疏水表面能减少液滴的附着,减少液滴存在带来的热阻增加,提高空调、发电和海水淡化的效率。本文实验研究了不同冷表面温度(2~8 ℃)、空气湿度(40%~80%)、倾斜角度(0°~90°)下,超疏水表面冷凝液滴的生长特性,分析不同工况对超疏水表面凝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表面温度的降低,液滴平均半径和...详情点击
    2023.44(1):142-149  + 全文摘要(133)  + PDF 6971K (232)  + HTML

  • 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系统仿真分析
    王岗,杨永清,余万,胡涛,韩喜莲
    阅读评论

    摘要>为保证复合热源热泵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和进一步优化系统各组件之间合理、高效的能量匹配,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系统,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分别从系统的发电效率、集热效率、制热功率和性能系数(COP)4个方面基于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与分析,利用控制变量法...详情点击
    2023.44(1):150-158  + 全文摘要(127)  + PDF 5443K (251)  + HTML

  • 基于多层分水盘结构的冷热饮水机能效提升方法
    王玥明,卢经朝,庄大伟,丁国良,郑跃东,韩聪,王聪聪
    阅读评论

    摘要>为提升储存式冷热饮水机的冷水释放能力及降低能耗,本文提出了采用多层分水器替换单层分水器,延缓饮水机冷罐内常温水与冷水之间混合强度的实现思路。建立了多层分水器中结构参数与各层冷水温度、冷水量的数学关系,以及多层分水器结构参数的优化方法。给出了对于现有采用单层分水器储存式冷热饮水机,替换为多层分水器的优...详情点击
    2023.44(1):159-166  + 全文摘要(124)  + PDF 4430K (226)  + HTML

  • 水平直管内乙醇浆体流动压降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范肖雅,周黎旸,陈琪,王树华,王斌辉,高如启,陈光明,唐黎明,金滔

    摘要>乙醇浆体因其常压下温度与常温温差较大、显热蓄冷量大等特征,可作为冷链运输市场的蓄冷介质。在应用中乙醇浆体的流动特性(尤其是压降)是很重要的特征参数。结合Gidaspow提出的以颗粒相动力学为基础的双流体模型,利用FLUENT研究了水平直管内乙醇浆体流动压降随含固率和流速的变化规律,并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进行比较,平均偏差为12.8%。
  • 摘要>本文以组合蓄冷板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箱内温度场均匀可控的组合蓄冷板式医药冷藏箱的设计方案,以此优化医药冷藏箱的热性能表现。首先搭建了实验平台,依据组合式蓄冷原理设计医药冷藏箱和组合蓄冷板,从等质量方案和等相变潜热方案的角度分别比较蓄冷板中相变材料(水、正十四烷、CaCl2·6H2O两两组合)内壁温度变化、蓄冷时长的表现,发现蓄冷板内层采用1.5 kg正十四烷、外层采用1.5 kg CaCl2·6H2O的等质量组合方案性能最优。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性能最佳的蓄冷板在医药冷藏箱中不同摆放位置(两侧平放、两侧叠放、对角摆放、四周摆放)工况下,在2 ~ 8℃条件下的蓄冷时长、温度平均值、最不均匀系数和释冷速率。结果表明:对角摆放的组合蓄冷板蓄冷时长最大;四种摆放方式的温度平均值都在2 ~ 8℃工况内;两侧叠放时最不均匀系数最小;两侧叠放时箱内蓄冷板释冷速率最快。考虑到温度均匀优先原则,两侧叠放的等质量组合方案的蓄冷板蓄冷效果最好。实验结论为促进组合蓄冷板式医药冷藏箱在冷链运输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斯特林型-80℃低温冷库研究>
    张安阔,吴明,冯英珑,余文辉,熊超,谢晶

    摘要>-80℃低温冷库在血站、医院以及医疗研究机构的应用越来越多,而目前该温区低温冷库多为传统的复叠式制冷方式,为此设计了一个采用斯特林制冷方式的小型-80℃超低温冷库。基于斯特林制冷机低温效率高的优点,结合低温冷库和斯特林制冷机的特点,设计了一台容积8立方米-80℃低温冷库,分析了低温冷库的结构特点,研究了VIP和聚氨酯发泡层组成的复合绝热层结构,给出低温冷库漏热损失计算方法。基于冷库热负荷选配课题组研制的斯特林制冷机,开展实验研究并验证了本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单台斯特林制冷机在200W输入功空载条件下不到10分钟制冷温度可达-80℃,50分钟后最低制冷温度稳定在-160℃左右,在500W输入功下具有180W制冷量,对应COP为0.36。该研究成果对于未来高性能-80 ℃及以下超低温冷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小管径换热器性能预测及参数分析>
    李金波,赵夫峰,李日新,杜顺开,支长双,刘迎文

    摘要>基于分布参数三维模型建立了分体式家用空调室内机小管径换热器的仿真模型,得到了总换热量、显热量、潜热量、制冷剂侧压降以及空气侧压降等参数。揭示了管长、制冷剂流量、风量、空气入口温度及空气入口相对湿度在不同工况下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针对本文研究的5 mm管径换热器,性能最优时对应的管长区间为0.6~0.7 m,不仅可以保证较大的换热量,同时使得压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换热系数与有效传质时间的综合影响,当风量处于600~700 m3/h区间时,制冷工况下的潜热量达到极大值426W。同时随着空气入口温度的升高,制冷工况下的显热量也会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 室外造雪机用旋流喷嘴雾化性能实验研究>
    吴艳丽,王瑞祥,张华,孙子乔,徐荣吉,张博文,吴海峰

    摘要>提高国产造雪机性能对实现3亿人冰雪产业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喷嘴作为室外造雪机成雪过程重要的雾化部件,是决定成雪速率和成雪量的关键。针对国产室外造雪机用旋流结构喷嘴,搭建了通用的雾化性能测试装置,探索了压力与喷嘴雾化性能的关系。研究发现旋流结构喷嘴雾化发展过程的低压段流体呈空心纺锤状,其锥角随压力变化明显,雾化效果较差;而高压段流体呈空心锥状,锥角相对稳定;雾化稳定后,喷嘴的流量随压力进一步提高,索特平均粒径(Sauter mean diameter,SMD)则逐渐降低,雾化锥角稳定在76°55′左右;同时压力升高可缩短喷雾换热至环境温度的时间,表现为更高热传递效率。研究结果为优化高性能雾化部件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 有阀线性压缩机吸气阀片位移特性的可视化实验>
    李子成,崔晓钰,丁 磊,沙鑫权,黄 琦,刘少帅,吴亦农

    摘要>吸气阀作为J-T节流制冷机用有阀线性压缩机的核心部件,其位移特性会直接影响有阀线性压缩机性能。为了揭示吸气阀片位移特性,本文建立了阀片位移模型,理论分析了阀片厚度、升程和运行频率对阀片位移变化的影响,搭建可视化实验台测量并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阀片位移变化和压缩机效率。结果表明:采用0.2mm吸气阀片厚度,0.38mm升程时现有的有阀线性压缩机可获得最佳性能。设计合理的阀片升程限位器高度,可提高压缩机性能,同时阀片形变以及冲击所受应力较小。运行频率较低时,阀片产生颤振现象,压损增大。该研究结果可为簧片阀组的优化和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
  • 摘要>工业建筑内存在多个高温热源,所形成的热羽流对建筑气流组织的影响极大。本文以一座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车间为例,通过6种不同的送风速度和6种不同的送风口高度来研究多热源热羽流与送风射流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其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热源耦合热羽流以高温热源为主导,羽流相互靠拢形成集中的卷吸区域,最大轴心速度约为0.64m/s。利用热羽流引导气流组织向上运动,可使高温空气快速排出,从而有效地改善建筑工作区热环境。降低送风速度能够减少对热羽流上流的抑制作用,随着送风速度从14.8m/s降至2.96m/s,车间工作区温度从39.2℃降至31.6℃。降低送风口高度能够增加对热羽流上流的促进作用,随着送风口高度从5m降至1.7m,车间工作区温度从34.9℃降至30.3℃。研究结果为工业建筑的通风设计提供了参考。
  • 二氧化碳复叠式空气源热泵供暖运行测试研究>
    李效禹,马骊,史琳,徐伟,王天生

    摘要>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因其优秀的环保和热工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二氧化碳复叠式空气源热泵分布式集中供暖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JGJ/T 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和JGJ/T 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对秦皇岛某公共建筑和石家庄某居住建筑的二氧化碳复叠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开展运行测试研究,探究在低温环境下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不确定度及实际运行效果。通过不确定度分析,秦皇岛2#机组和石家庄项目2#机组制热性能COP在不同运行环境温度下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范围分别为4.27%~5.87%及1.90%~4.36%,测试结果可信度高。测试结果表明,秦皇岛项目在室外日均温度-10.9℃~2.5℃的工况下,1#和2#机组实测日均COP范围分别为2.75~3.09和2.76~3.15。在室外最低温度-18℃时,1#和2#机组热COP仍可达到2.19及2.88。石家庄项目在室外日均温度-6.6℃~12.5℃的工况下,1#和2#机组实测日均COP范围分别为2.32~3.38和2.21~3.06;对两个项目的检测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复叠式空气源热泵机组在低温环境下COP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依然较小。
  • 闭式热泵干燥系统热力性能研究>
    孟照峰,张帆,刘寅,崔祥娜,胡汝生,王顺,杜晨阳

    摘要>本文采用双蒸发器闭式热泵干燥系统,通过实验分析了系统压缩机转速、膨胀阀开度及干燥温度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得出系统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缩机转速的提高,系统的功耗上升,增幅为89.6%,制热量上升,增幅为11.4%,而COP下降,降幅为41.3%;随着膨胀阀开度的增大,系统的功耗下降,降幅约为5.2%左右,制热量上升,增幅为73.5%,COP提高,增幅为82.9%;随着干燥温度的提高,系统的功耗上升,增幅为38.1%,制热量上升,增幅为3.1%,而COP降低,降幅为25.3%。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降低热泵系统的干燥温度、压缩机转速,增大膨胀阀开度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耗,提升系统性能。
  • 超高效两级压缩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开发>
    张治平,王鹏,王闯,武晓昆,邢子文,方攸同,吴立建

    摘要>两级压缩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供暖、通风和空调领域,以提高系统能效,但在中小容量冷水机组中鲜少应用,两级压缩对于中小容量冷水机组的能效提升作用有待研究。为此,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名义制冷量为175RT的两级压缩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采用新型转子型线和结构设计研制了两级变频螺杆制冷压缩机,并依据国标GB/T 5773-2016和GB/T 18430.1-2007对本文开发的压缩机和冷水机组进行了实验测试以评估其运行性能。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175RT双级变频螺杆式双螺杆制冷压缩机的容积效率普遍高于96%,等熵效率最高达84.4%。冷水机组在7 ℃出水名义工况下性能系数COP达到7.01,较国标GB 19577-2015一级能效水平高16.83%,部分负荷综合性能系数IPLV达到10.45,较国标GB 19577-2015一级能效水平高39.33%。此外,两级压缩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的性能,与无中间冷却相比,中间冷却后冷水机组制冷量和COP分别提升了11%和8%以上。

期刊荣誉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