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ing Rock
2023年第6期《制冷换热器双侧强化换热管的实验方法对比》
大型制冷系统中的换热管通常采用管内、管外表面双侧强化结构,因不便于在壁面布置温度传感元件,双侧强化管需要特别的实验方法来测定其性能,包括Wilson图解法(WPM)、修正Gnielinski公式法(MGF)、Wilson-Gnielinski公式法(W-GF)。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应用场合和使用局限性。本文针对双侧强化管提出一种便于应用的新方法,称为待定指数法...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3年第5期《电动压缩式大温差机组设计实测与分析》
本文提出了利用电动压缩式大温差供热机组与大温差长距离供热技术相结合的“零碳供热”模式,其适应了电网与热网的运行特性,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了以“绿色电力”为主的供电模式和以零碳的工业余热为主的供热模式,因此成为“热电协同”的关键设备。经过本文论证并且经济性可以达到热电联产相当的水平,可以大幅降低长输网回水温度从而增加热网的输送能力;而且其回水温度可以很低...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3年第4期《管内微尺度强化表面R32流动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为研究制冷剂R32在铝制人字纹管、涟漪纹管以及光滑管中冷凝换热和压降特性,本文通过高精度多工质蒸发冷凝实验台在R32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饱和温度为308、313、318 K,干度范围为0.2~0.8工况下,进行冷凝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字纹管的传热系数最高,涟漪纹管次之,光滑管最低。涟漪纹管的摩擦压降最高,人字纹管略高于光滑管,...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3年第3期《HFC-134a氧化热解的机理和实验研究》
我国面临巨大HFCs制冷剂销毁压力,亟需研究高效且温和的HFCs制冷剂降解方法。本文结合实验与量子化学计算,以典型HFCs制冷剂HFC-134a为研究对象,以降解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研究制冷剂降解的高效途径。从量子化学的角度,研究了HFC-134a自热分解与氧化热解条件下的反应路径,在两条路径下,均易产生CHF=CF2与HF等可检测到的稳定产物。自热分解过程中...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3年第2期《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供暖运行测试》
CO2空气源热泵因其优秀的环保和热工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分布式集中供暖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JGJ/T 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和JGJ/T 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对秦皇岛某公共建筑和石家庄某居住建筑的CO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开展运行测试研究,探究在低温环境下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不确定度及...
查看详情
Flowing Rock
2023年第1期《低GWP制冷剂/[P6,6,6,14][Cl]工质对的压缩辅助吸收式制冷循环性...
本文对5种低GWP制冷剂/[P6,6,6,14][Cl]工质对在单效压缩辅助吸收式系统中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制冷剂包括碳氢(HC)制冷剂R290和R600a,氢氟烯烃(HFO)制冷剂R1234yf、R1234ze(E)和R1233zd(E)。使用NRTL模型对5种工质对的气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并验证了压缩辅助系统相比于传统单效系统的性能提升水平,在此...
查看详情
  • 2023
    第1期

  • 2023
    第2期

  • 2023
    第3期

  • 2023
    第4期

  • 2023
    第5期

  • 2023
    第6期

  • 当期目录
  • 本期推荐
  • 优先出版
  • 点击排行
  • 下载排行
  • 工业高温热泵发展现状与展望
    胡斌,姜佳彤,吴迪,蔡宏,王如竹
    阅读评论

    摘要>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替代难度大,非化石能源发展面临多重制约,产业的高耗能、高排放、低能效问题并存,绿色低碳技术亟需加强。工业过程供热占据能源消耗的一半,因此实现工业过程供热的低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部分。为达到工业过程供热所需的体量和温度,高温/蒸汽热泵需要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本文从国内外...详情点击
    2023.44(6):1-12  + 全文摘要(75)  + PDF 4888K (211)  + HTML

  • 摘要>建筑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天空辐射制冷作为无需额外能耗、无需制冷剂的制冷技术,对于实现建筑节能、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研究了天空辐射制冷技术应用于我国既有建筑后的减碳作用预期,即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潜力。以统计年鉴为依据,获得目前我国建筑总存量面积...详情点击
    2023.44(6):13-21  + 全文摘要(49)  + PDF 11477K (93)  + HTML

  • 新能源车用CO2空调系统泄漏特性仿真研究
    宗 硕,殷 翔,黄龙飞,宋昱龙,曹 锋
    阅读评论

    摘要>CO2作为一种安全、高效且环境友好的自然工质,是未来汽车空调制冷剂替代方案的重要选择。考虑到CO2系统制冷剂泄漏导致乘员舱气体体积分数超标的舒适及安全问题,本文使用三维仿真软件STAR-CCM+搭建乘员舱CO2制冷剂泄漏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两种不同泄漏速率和泄漏圆孔孔径下乘员舱乘客面部测点CO2体积分...详情点击
    2023.44(6):22-28  + 全文摘要(36)  + PDF 6794K (104)  + HTML

  • 摘要>针对已提出的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空调(EHPAC)系统进行改进,将车内、外侧换热器设计成前后排分离的形式,并加设引射器,形成梯级蒸发并回收膨胀功,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实验研究了夏季及冬季工况下车内、外温度对EHPAC系统制冷及制热性能的影响,验证了引射器的使用可大幅提高汽车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将EHPA...详情点击
    2023.44(6):29-35  + 全文摘要(39)  + PDF 1654K (82)  + HTML

  • 摘要>对热泵系统运行策略的合理优化是实现系统长效运行节能的关键,但策略优化过程易受负荷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导致优化的运行策略节能性不如预期。对此,提出一种基于随机负荷预测的运行策略优化方法,采用多重随机过程采样来模拟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升优化后策略应用时的稳定性和节能性。以某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为对象...详情点击
    2023.44(6):36-42  + 全文摘要(31)  + PDF 3754K (129)  + HTML

  • 基于灰箱模型的自循环散热器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特性研究
    冯伟,贾捷,田琦,尹丽媛,李风雷,LEE W L
    阅读评论

    摘要>为兼顾热泵供暖的舒适性与节能性,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自循环散热器作为空气源热泵的室内末端。通过分析关键部件的运行特性,建立系统热力学灰箱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自循环散热器与空气源热泵的耦合特性,并利用EES与TRNSYS联合仿真的方法,分析该系统在典型建筑中应用的逐时运行规律和全年...详情点击
    2023.44(6):43-51  + 全文摘要(27)  + PDF 4186K (74)  + HTML

  • R32毛细管流量特性模型计算和诺模图建立
    谷波,胡晋珽,杜仲星,张智铤,吴鹏展
    阅读评论

    摘要>毛细管是一种重要的节流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型制冷制热装置中,R32作为环境友好型制冷剂,在家用空调上应用也愈发广泛。本文首先基于均相流及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质量守恒方程,建立绝热毛细管的数学模型,并经过适量简化,分别从过冷区和两相区对毛细管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得到毛细管长度的计算公式。同时,在该模...详情点击
    2023.44(6):52-60  + 全文摘要(46)  + PDF 3648K (146)  + HTML

  • 摘要>大型制冷系统中的换热管通常采用管内、管外表面双侧强化结构,因不便于在壁面布置温度传感元件,双侧强化管需要特别的实验方法来测定其性能,包括Wilson图解法(WPM)、修正Gnielinski公式法(MGF)、Wilson-Gnielinski公式法(W-GF)。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应用场合和使用局限性...详情点击
    2023.44(6):61-68  + 全文摘要(31)  + PDF 5280K (74)  + HTML

  • 集成引射器与机械过冷的CO2冷热联供系统性能分析
    代宝民,赵瑞瑞,刘圣春,钱家宝,徐田雅慧,刘晨,杨佩芳
    阅读评论

    摘要>为提高CO2系统用于建筑全年空间供热供冷的性能,本文提出集成引射器与机械过冷的跨临界CO2冷热联供系统(EJ-DMS)。通过构建系统的热力学模型,以性能系数(COP)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对排气压力和过冷度进行优化,并对系统应用于5个典型城市的能耗、全年性能系数(COPann)进行场景分析。结果表...详情点击
    2023.44(6):69-76  + 全文摘要(26)  + PDF 8235K (98)  + HTML

  • 摘要>非均匀润湿表面对流动沸腾过程中的流动模式和传热机制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实验研究了矩形微通道内硅表面和润湿异质性表面的过冷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通道横截面为0.5 mm×5 mm,过冷流动沸腾的质量通量分别为300、400 kg/(m2?s),热流密度在30~300 kW/m2的范围内。实验...详情点击
    2023.44(6):77-84  + 全文摘要(20)  + PDF 10871K (60)  + HTML

  • 摘要>在两相浸没式液冷系统中,冷凝散热与沸腾换热匹配是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冷凝管类型和冷却水运行参数对系统冷凝散热与沸腾换热匹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凝管散热量不低于氟化液池沸腾传热量时,系统实现热量匹配,且热量恰好匹配时所需冷却水流量最小。相比于光滑管,三维强化管的冷凝传热性能更...详情点击
    2023.44(6):85-91  + 全文摘要(21)  + PDF 10982K (83)  + HTML

  • 基于表面及迎风面改性的锯齿翅片强化传热研究
    张西龙,侯硕,张永亮,董文林,房玉宝
    阅读评论

    摘要>为了在提高锯齿型翅片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同时尽量控制压降损失的增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锯齿型翅片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翅片表面、迎风面结构及尺寸参数对传热Nu、流动压降损失Δp以及综合性能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论翅片表面设置何种形状凹槽和凸起对传热的影响差异较小,但圆形凹槽和凸起对压降损失的...详情点击
    2023.44(6):92-99  + 全文摘要(25)  + PDF 9309K (69)  + HTML

  • 非均匀热流下细小通道内相变微胶囊悬浮液传热特性
    李梓龙,王智彬,贾莉斯,陈颖,莫松平
    阅读评论

    摘要>相变微胶囊悬浮液(MEPCMS)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热流体,在热管理、储能等诸多领域极具发展潜力。本文采用离散相模型(DPM)研究非均匀热流下细小水平矩形通道内MEPCMS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悬浮液中颗粒相变能够强化传热,在热流密度分布为9-5-5 W/cm2、进口流速为0.40 m/s、质量分数为...详情点击
    2023.44(6):100-109  + 全文摘要(24)  + PDF 7279K (77)  + HTML

  • 不同制冷剂对气悬浮压缩机电机冷却及系统性能的影响
    刘义腾,高一鸣,刘广彬,宋君楠,巩捷明
    阅读评论

    摘要>电机冷却是保障气悬浮离心制冷压缩机可靠运行的关键。本文建立了气悬浮离心制冷压缩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制冷剂(R134a、R1234yf、R1234ze(E))对电机的冷却过程和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1234ze(E)时电机内部温度最高,电机永磁体最高温度比采用R134a和R123...详情点击
    2023.44(6):110-117  + 全文摘要(30)  + PDF 6600K (79)  + HTML

  • 基于新工艺技术的高功率裸芯片模块微流体系统的散热技术
    李丽丹,钱自富,张庆军,刘压军,李治,李鹏
    阅读评论

    摘要>为解决高功率裸芯片的散热问题,本文在功率模块腔体上设计了一种自循环一体化微流道散热系统,并对有无微流道、平直流道以及交联流道的散热特性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有微流道的裸芯片散热特性优于无微流道,有交联流道的裸芯片散热特性优于具有平直流道;将裸芯片共晶焊接到金刚石热沉,再将热沉共晶焊接到功率模块腔体,裸...详情点击
    2023.44(6):118-124  + 全文摘要(27)  + PDF 9507K (69)  + HTML

  • 内混式造雪机雪晶粒径分布实验研究
    赵巍,汪惠荣,张华,李峥,袁兴阳,苏明旭,孙承华
    阅读评论

    摘要>为研究人工造雪的雪晶生长规律,利用激光粒度仪测量模拟环境室内人造雪的雪晶粒径,分析了雪晶粒径随落雪高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气水压力比和环境温度对雪晶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雪晶粒径随落雪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大趋势逐渐变缓;在落雪高度为80 cm处,晶核生长到成熟雪晶状态,索特尔平均直径为57~73 μ...详情点击
    2023.44(6):125-130  + 全文摘要(26)  + PDF 5617K (66)  + HTML

  • 两级节流双循环耦合冰箱节能研究
    王亚聪,唐黎明,邬晗晖,陈光明,陈琪
    阅读评论

    摘要>双循环耦合冰箱在系统耦合运行时,冷冻循环冷凝压力下降,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未完全冷凝,冷藏循环提供的冷量被用来处理未完全冷凝的制冷剂,系统难以发挥设计的节能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两级节流双循环耦合系统,在冷冻冷凝器和耦合过冷器之间添加节流装置,使系统能够发挥相应的节能作用。本文制冷剂选取R60...详情点击
    2023.44(6):131-137  + 全文摘要(27)  + PDF 1427K (65)  + HTML

  • 摘要>工业建筑内存在多个高温热源,所形成的热羽流对建筑气流组织的影响极大。本文以一座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车间为例,通过6种不同的送风速度和6种不同的送风口高度来研究多热源热羽流与送风射流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热源耦合热羽流以高温热源为主导,羽流相互靠拢形成集中的卷吸...详情点击
    2023.44(6):138-147  + 全文摘要(26)  + PDF 10152K (105)  + HTML

  • 复配表面活性剂SDS+SDBS强化CO2水合物蓄冷性能研究
    俞钱程,谢应明,王宁,翁盛乔,周琦,李嘉峻
    阅读评论

    摘要>本文采用压缩式制冷循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4、0.5、0.6 g/L)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不同质量浓度(0.2、0.3、0.4 g/L)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及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SDS+SDBS)中,CO2水合物的蓄冷特性。结果表明:与纯水体系相比...详情点击
    2023.44(6):148-155  + 全文摘要(24)  + PDF 1450K (61)  + HTML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微液滴自然蒸发加载低温保护剂的方法,借助图像处理技术,结合细胞渗透模型与损伤模型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初始体积和初始浓度对微液滴自然蒸发加载低温保护剂过程的细胞渗透特性与损伤的影响,并与传统低温保护剂加载方法(一步加载、两步加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液滴的初始体积越小,蒸发速率越快...详情点击
    2023.44(6):156-166  + 全文摘要(27)  + PDF 12088K (64)  + HTML

  • 空气源热泵多台室外机并联轮换除霜实验研究>
    牛建会,梁 征,刘福生,马国远,冯连元

    摘要>设计并搭建了多台室外机并联空气源热泵实验系统,采用热液过冷对室外机进行轮换除霜。实验研究在不同室外温、湿度条件下系统制热性能随结、除霜的变化特点,并与热气旁通轮换除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热液过冷轮换除霜效果良好。当室外空气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90%时,最佳开始除霜时刻为30min,系统制热量由无霜时的9.87kW下降到开始除霜时的8.71kW,制热COP由无霜时的3.73下降到开始除霜时的3.36。不同湿度工况下运行除霜时,系统制热量及制热COP最小值也能达到5.42kW及2.28。与旁通20%热气除霜相比,热液过冷轮换除霜平均制热量提升13.8%、制热COPC提升10.1%。
  • 常温闭环脉动热管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张宇航,吴思远,孙瑜,赵日晶,黄东

    摘要>常温闭环脉动热管依靠工质在管内脉动和相变传热,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广泛用于电子元件散热。本文将影响其启动和传热性能的因素分为三类展开综述: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和工质物性参数。首先对结构参数中管径、截面形状、弯头数以及各段长度比等因素的研究进行总结,其次分析操作参数中加热功率、倾斜角度和充液率的影响,最后将工质物性参数分为影响流动和传热两方面进行归纳。为提升脉动热管启动和传热性能,未来需对临界弯头数开展深入研究;为适应小倾角和负角度工况,需要提升热管抗重力性能;为描述工质物性对热管性能的影响,需构建物性参数综合评价指标。
  • 摘要>空气源热泵机组(简称热泵机组)在超低温环境下制热运行时,因低压压力过低,制冷剂比容增大,制冷剂流量减少,导致其系统制热量大大降低,为了提升其制热量,当前普遍做法是系统采用准二级压缩,而其制热量和运行能效则是各学者关心的重点。为此,本文选择带有经济器的热泵机组系统进行制热工况研究,设计4组实验对其制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实验工况下,主电子膨胀阀存在最佳开度,其最佳开度为保证一定过热度范围的所对应的最大开度,在最佳开度下,热泵机组最大值热量为额定工况的85.99%、76.58%、57.46%和38.25%。,能效分别为2.21、2.08、1.95、1.55。补气电子膨胀阀的开启可以有效提升制热量,但是随着补气阀开度的增大,其系统能效有所降低,若以能效比作为热泵机组优化运行目标,可能导致制热量不足的情况发生。此外,补气回液也是影响热泵机组制热量和能效的主要因素,在补气口未回液时,热泵机组制热量分别提高了18.35%、12.14%、25.95%,但是补气口回液时,其制热量降低了15.22%。
  • 不同供冷模式下生鲜配送碳排放计算及比较分析>
    赵守政,朱宗升,赵松松,刘斌,于晋泽,陈存坤

    摘要>生鲜配送高速发展面临全球低碳减排的巨大压力,研究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的碳排放量对节能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国内六个典型城市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分析并评估生鲜配送中蓄冷冰板配送模式和光伏直冷配送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在配送箱内设计温度为-5℃时,六座城市光伏直冷模式在生产阶段产生的碳足迹均高于蓄冷冰板配送模式在生产阶段产生的碳足迹。而以20年为生命周期的情况下,各城市光伏直冷配送模式总碳足迹相比于蓄冷冰板配送模式总碳足迹减少97.95%~98.78%,减排效果非常显著,其中蓄冷冰板配送模式下使用阶段碳足迹贡献最多,光伏直冷配送模式下生产阶段碳足迹占比最多,废弃阶段可获得减排效益。当配送箱内设计温度由-5℃升高至0℃时,光伏直冷模式下各城市碳足迹减少17.74%~19.31%,而蓄冷冰板模式下减少13.21%~18.79%;当配送箱内设计温度由0℃升高至5℃时,光伏直冷模式下各城市碳足迹减少17.03%~18.24%,而蓄冷冰板模式下减少15.22%~19.71%。
  • 摘要>全球变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第四代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研究迫在眉睫。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沸腾传热特性直接关系到该制冷剂的应用。R513A是R134a的替代制冷剂,通过实验研究R513A和R134a在12.7 mm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分析质量流速、蒸发温度、热流密度和内螺纹结构对换热系数及压降变化的机理。实验工况: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为100~200 kg/(m2·s),蒸发温度为5~10 ℃。结果表明:沸腾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发生显著变化;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沸腾换热系数增大了15.06%~42.33%,压降增大了26.16%~61.83%;随着蒸发温度升高,沸腾换热系数增大了13.27%~38.25%,压降减小了19.53%~33.27%;内螺纹管的换热系数显著高于光滑管,强化倍率最大为2倍。相同工况下,R513A的沸腾换热系数比R134a增大了25.61%~30.74%左右,内螺纹管内压降R134a比R513A平均高12.33%左右;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R513A的流型转变较R134a提前,此时沸腾换热系数急剧下降。
  • 有限空间内制冷剂掠遇障碍物的扩散分布特性和燃爆区域研究>
    李亚伦,周培旭,叶恭然,庄园,严昱昊,欧阳洪生,韩晓红

    摘要>制冷剂泄漏到有限空间内掠遇障碍物后会出现不同的扩散和分布特性,分析出制冷剂物性对于制冷剂掠遇障碍物后扩散过程和浓度分布的影响,对可燃制冷剂泄漏所形成燃爆区域的预测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本文选择R717、R290、R32和R1234yf为泄漏制冷剂,探究制冷剂泄漏到有限空间后掠遇较高和较低两种类型障碍物的扩散和分布特性,详细分析工质物性参数对制冷剂扩散过程及燃爆区域的影响。结果发现:制冷剂泄漏后掠遇较高的障碍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刚性膨胀,密度小的制冷剂迅速朝着与泄漏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并在空间顶部聚集,密度大的制冷剂沿着障碍物表面向地面运动。随着测点高度降低,R717的浓度从2.04%降低至0.024%,R1234yf的浓度从0.192%增大至1.64%。泄漏孔下方R290和R744的浓度分别为0.92%和1.27%,制冷剂密度接近时,黏度大的制冷剂浓度更高。形成的可燃区域主要存在于较高障碍物的上方,随着泄漏量增大,燃爆区域在YZ截面上逐渐向地面延伸;制冷剂泄漏后掠遇较低障碍物主要在泄漏孔下方堆积,并沿着较低障碍物的表面逐渐向空间其它低浓度区域扩散。密度较小的制冷剂浓度分布较为均匀,随着制冷剂密度增大,制冷剂在泄漏孔下方堆积显著。竖直方向上,随着测点高度降低,R1234yf和R717的浓度分别从0.066%和1%增大至2.12%和1.14%。燃爆区域主要存在于泄漏孔下方障碍物与墙体围成的角落,随着制冷剂泄漏量增大,燃爆区域沿着较低障碍物的表面向地面延伸。
  • 摘要>由于数据中心机房空调设备长期运行,故需要每年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高效运行。本文针对机架内服务器布局、盲板结构以及工况适应性进行实测,研究了封闭式冷通道地板下送风式数据中心的热环境。同时,通过热性能指标和能效指标,对该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和能效进行了全年评估。结果表明,在冷通道中间区域推荐安装2kW以上的机架。在机架间隙处安装盲板后,能够促进服务器内部冷气流的循环,减少热气流的回流干扰,其最大出口温度降低了3.32℃,出口平均速度降低了约24%。其性能评价指标表明,夏季工况时该数据中心的PUE、WUE、CUE分别约为1.2、3.5、0.84,且WUE呈现出较强的季节性,而冬季工况时,自由冷却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此外,数据中心冷通道末端的机架过热问题显著,其中16个机架的机柜冷却指数均低于90%,表明其热损失较高。
  • 蒸发冷却空调室外计算参数生成方法研究>
    杨怡,黄翔,褚俊杰,李红莲,杨柳

    摘要>介绍了现行规范中夏季室外计算参数和设计日的确定方法,根据蒸发冷却技术适应区,选取四个典型城市,在我国现行规范的方法基础上,形成了以湿球温度为主、干球温度为辅的蒸发冷却用室外设计计算参数;同时提出一种新的典型日确定方法,以台站历史长期观测数据为基准,提取典型城市夏季室外气候日变化特征和趋势,利用逐时系数法计算获得夏季设计日的数据。结果表明:现行规范中的方法与新方法选择的湿球温度值相同,但现行规范的干球温度普遍大于同时发生的干球温度设计值。同时现行规范中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各地区夏季室外气候的变化趋势,而本研究提出的逐时系数法得到的设计日数据更符合典型城市的实测数据。
  • 微型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摩擦损失的分析>
    孙效航,杨启超,史本林,陈沐清,李连生

    摘要>针对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建立滑片、滚动转子等重要部件的运动与受力分析数学模型。根据主要摩擦副摩擦损失的计算公式,分析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主要摩擦副摩擦损失的占比,并与常规空调用滚动转子压缩机的摩擦损失分布情况进行对比。探讨了排气压力和结构参数对压缩机主要摩擦副摩擦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较常规空调用滚动转子压缩机来言,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的转子自转速度更快,滑片与滑片槽的摩擦损失占比升高了9.5%,主副轴承的摩擦损失占比减小了16.1%。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排气压力从1070kPa提高到1470kPa,其总摩擦功耗升高了13.5%。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滑片厚度从1mm提高到3mm,其总摩擦功耗仅升高3.1%。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偏心率从0.08提高到0.18,其总摩擦功耗升高了69.7%。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长径比从0.25提高到0.5,其总摩擦功耗降低了10%。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的偏心率合适的取值范围在0.08~0.18。研究结果可为微型滚动转子压缩机的设计及结构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 新型低GWP制冷剂在温度范围?100~200 °C的应用研...>
    张 迪,郭智恺,于万金,卢朋,刘瑶瑶,刘武灿,张建君

    摘要>制冷剂是蒸气压缩循环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流体。氢氟烷烃类化合物作为目前制冷、空调和热泵设备中的主要制冷剂,面临着引起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亟需开发应用性能相似、环境性能友好的新型制冷剂。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制冷剂在温度范围?100~200 °C的蒸气压缩循环应用场景中的使用现状,并综述了具有前景的低全球变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制冷剂替代方案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五种低GWP制冷剂HFO-1234yf、HFO-1234ze(E)、HFO-1234ze(Z)、HCFO-1233zd(E)、HFO-1336mzz(Z)在实际应用系统中的最新研究及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为新一代制冷剂的选择与使用提供参考。

期刊荣誉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