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本届编委会
历届编委会
本届青年编委会
历届青年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优秀论文
2024
2023
2022
作者指南
操作指引
投稿须知
评审流程
文章处理费
出版道德声明
下载中心
期刊协议
版权归属
开放获取
期刊订阅
邮寄信息
联系合作
联系我们
媒体合作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本届编委会
历届编委会
本届青年编委会
历届青年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优秀论文
2024
2023
2022
作者指南
操作指引
投稿须知
评审流程
文章处理费
出版道德声明
下载中心
期刊协议
版权归属
开放获取
期刊订阅
邮寄信息
联系合作
联系我们
媒体合作
最新刊期
2011年第32卷第1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低温室效应HCFCs替代物性能分析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01
摘要:在阐述目前国内外HCFCs替代形势的基础上,对热泵空调及冷冻冷藏系统典型HCFCs制冷剂R22和其传统替代制冷剂(R410A,R407C,R404A,R507A),以及低温室效应R22替代物(R161,R290,RTJU4,R32,R717及R1234yf)的热力性能、循环性能及其可燃特性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R161,R290,RTJU4,R717,R32不仅具有零ODP较低GWP值的优势,其热力学及传热学特性也优于传统的HCFCs替代物,其中部分工质在一定的应用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R32,R1234yf和RTJU4的可燃性较小;RTJU4在系统循环性能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R717具有较好热力学、传热学和循环特性,经进一步的系统和部件改进也具有较强的替代潜力。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R22;制冷剂;替代物;温室效应;R161;R290;R32;RTJU4;R1234yf;R600a
15111
|
92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6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两种回热型NH_3-H_2O-LiBr吸收式制冷机的实验研究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07
摘要:为了提高无回热器氨-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实验样机的性能,实验首次提出了单回热器型和双回热器型氨-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概念,并对两种实验样机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单回热器系统,溴化锂的加入大大降低了发生过程中的发生压力,对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但是由于吸收器和回热器的直接连通,导致回热器温度高于35℃时,随着回热温度的上升,吸收器压力急剧升高,制冷效果恶化。对于双回热器系统,结构的改进有效地解决了单回热器系统存在的问题,很好地实现了回热功能。相比于无回热器氨-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实验样机,制冷系数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氨质量分数为50%,溴化锂质量分数为15%的情况下,系统的性能系数从无回热器的0.276提高到0.457,增幅达65.35%。
关键词:热工学;吸收式制冷机;氨-水-溴化锂;回热器;性能系数
2989
|
60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63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制冷剂充注量对新型换热器汽车空调的影响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12
摘要:为了减少R134a的直接排放,各厂商积极采用新型高效换热器来减少汽车空调系统的充注量。在焓差试验台研究传统汽车空调和采用微通道蒸发器和过冷式冷凝器的汽车空调系统的充注量情况,结果表明新型换热器能够显著降低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并且在最佳充注量下,蒸发器能够保证一定的过热度,冷凝器出口有足够的过冷度,使系统运行性能最优。采用新型换热器系统的制冷量提高了18%左右,COP提升了约5%,最佳充注量反而比传统系统小100g,。
关键词:热工学;制冷剂最佳充注量;焓差试验;汽车空调;过冷式冷凝器;微通道蒸发器
10160
|
751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6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多联式空调制冷系统动态仿真研究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16
摘要:为了研究多联机制冷系统的动态性能,建立了基于简化气液两相流体网络的多联式空调制冷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其中,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采用稳态模型,蒸发器和冷凝器采用移动边界动态仿真模型,气液分离器采用动态模型。采用Matlab和Simulink为仿真工具,对多联机动态仿真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一套具有四台室内蒸发器的多联机系统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改进。结果表明,该动态仿真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多联机动态过程的变化趋势,并保持很高的计算精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过热度的误差都在1.0℃左右,排气温度误差小于3.0℃,可以用于多联机动态性能分析,并可作为开发和优化多联机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热工学;制冷;空调;多联机;动态仿真
9531
|
76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5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数码涡旋多联机制热控制策略的研究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23
摘要:针对多联机常规的制热控制策略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的特性,提出新的控制策略,建立了压缩机输出比控制模型和压缩机切换控制模型,设计一套10HP数码涡旋多联机系统进行验证。控制模型中以一个周期时间内排气压力的平均值作为当前压力值按照给定的目标压力区域来调节压缩机输出比,并给出了控制模型中的目标压力基准值的确定原则。压缩机切换控制策略中,设置数码压缩机为优先级高的压缩机,调节其输出能力,直到100%输出比,再切换启动定频压缩机,有利于提高性能系数。实验证明这种控制策略对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性能系数是可行的。
关键词:热工学;多联机;数码涡旋压缩机;控制策略;输出比;性能系数
9598
|
751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49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一种五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初步试验研究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28
摘要:提出了一种五级自动复叠制冷循环,根据不同的系统采用不同的制冷工质和不同的混合配比,可以获得不同的蒸发温度,分析了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组分选取原则并选取了组分,探讨了适用于自动复叠制冷系统混合工质计算的方法,根据要求选择了R22、R23、R14、R740和R728五种制冷工质作为系统循环工质,对混合工质的配比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了理论模拟最优配比并通过试验研究加以比较确定。
关键词:热工学;自动复叠制冷;混合工质;组分选取;模拟计算;最优配比
10253
|
775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64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涡旋式水源热泵系统性能仿真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33
摘要:为了预测涡旋式水源热泵系统变结构和变工况稳态性能,建立了稳态涡旋式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其中涡旋式压缩机模型考虑了吸、排气换热对工质流量和排气温度的影响以及流量、排气温度和输入功率三者的耦合关系;通过增加电子膨胀阀开度对蒸发器出口过热度的控制模型,反映了过热度对膨胀阀流量的影响。系统算法综合了顺序模块法和连续迭代法,改善了迭代收敛性,且易于实现部件模型的模块化。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小于4.4%。
关键词:热工学;水源热泵;计算机仿真;涡旋压缩机;实验验证
2633
|
497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69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液体真空冷却过程中失水及浓度变化问题研究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38
摘要:研究真空冷却过程中失水与液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二元溶液的浓度变化问题。以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行研制的真空冷却装置为试验平台,选取不同的水质量和容器形状进行试验以研究其对失水率的影响,另外选取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研究真空冷却对二元溶液浓度的影响。为便于比较,提出相对失水率、相对高度,相对浓度的概念。试验结果表明,当容器内液位增加时,失水率随之增加,并且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采用较高的窄口容器可明显降低失水,相对失水率最低仅为1.08,实际失水非常接近理论失水;蔗糖溶液经真空冷却后浓度会有所升高,但变化不大。
关键词:热工学;真空冷却;失水;相对失水率;溶液浓度
2505
|
471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62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潜热型纳米流体粘度特性的实验研究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43
摘要:实验测量了潜热型纳米流体TiO2-BaCl2-H2O的粘度,分析了纳米粒子体积分数和温度对纳米流体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BaCl2水溶液中添加纳米TiO2会增加其粘度,且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加,粘度增加越显著;粘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潜热型纳米流体TiO2-BaCl2-H2O的粘度不随剪切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牛顿型流体的流变特性。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潜热型纳米流体TiO2-BaCl2-H2O粘度的计算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在2%以内。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潜热;纳米流体;TiO2;粘度
2737
|
53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压力试验的研究与应用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46
摘要:通过对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现场检漏的观测,发现保压试验满足国家标准GB50274-98《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合格判据时,发泡试验还有检出漏孔的可能。针对这一现象,对发泡和保压试验的不同作用,以及GB50274-98关于保压试验的漏率判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B50274-98关于测定压力降不大于试验压力值的1%为合格的相对漏率判据对系统整体泄漏的限制要求偏低,也不能有效控制大容积被测系统粗漏漏孔的出现几率。进一步研究指出,通过保压试验可以直接评价系统整体漏率和对制冷系统运行中的制冷剂非事故耗损进行评估。同时提出现场保压试验应提高压力表精度和延长保压时间,以获得更准确的试验数据。研究可为提高制冷系统现场检漏质量和改进评定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热工学;制冷系统;压力试验;泄漏评价
14112
|
914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74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差压预冷外部遮挡开孔方式数值研究及实验验证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51
摘要:为解决目前果蔬差压预冷的存在的降温不均匀性,设计了五种不同的外部遮挡开孔方式,包括32个均匀孔、32个非均匀孔、28个孔、40个孔及50个孔,建立了物理和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土豆分别进行了五种开孔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五种开孔方式的预冷模拟结果,预冷降温速率最快和均匀性最好的是32个非均匀孔的,并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二者基本吻合。为差压通风预冷的外部遮挡或包装的开孔设计提出了建议:靠近压差风机处的开孔率要低以阻挡靠近差压风机侧气流,远离差压风机处开孔率要高,最底部的孔径应稍大于上部的。
关键词:热工学;差压预冷;开孔方式;降温速率;预冷均匀性
3712
|
641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二次回归分析法优化罗非鱼片热泵干燥过程的研究
2011, 32(1)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1.01.058
摘要: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建立了罗非鱼热泵干燥时间以及能耗的二次多元回归模型,并对干燥时间回归模型进行岭嵴分析,得出了在试验范围内较优的热泵干燥过程工艺参数:干燥温度T=36℃,干燥风速v=2.54m/s,鱼片厚度h=0.56cm,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同时得出了影响干燥过程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厚度>温度>风速。
关键词:热工学;热泵干燥;实验;罗非鱼;过程参数
9965
|
78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8-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