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年第42卷第6期
    • 王文涛, 郑功杭, 李先庭, 邵晓亮, 王 欢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01
      摘要:为保证实验动物房的室内污染物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传统空调系统一般采用大风量的全新风系统,空调能耗巨大。针对控制污染物浓度所需新风量远高于控制其他参数所需新风量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可实现温度、湿度、污染物独立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以达到降低新风量、减少空调能耗的目的。以笼盒式实验动物房为例,利用CFD软件模拟了该系统的净化效果并研究节能性,结果表明:当设置新风换气次数为8.53 h-1、循环换气次数为13 h-1、循环送风温度为19.4 ℃时,可满足室内温度、湿度、污染物浓度要求,保证小鼠正常生存;相比传统全新风系统,循环净化系统的新风量减少了57.4%,能耗降低了47.9%。  
      关键词:实验动物房;空调系统;新风量;独立控制;循环风净化   
      1597
      |
      1383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0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曾钰培, 罗二仓, 王晓涛, 董学强, 朱顺敏, 陈燕燕, 公茂琼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08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Laval喷管为核心部件的超音速两相膨胀机的概念,构建了以天然制冷剂CO2为工质的超音速两相膨胀制冷循环模型并对其进行理想循环热力学分析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超音速两相膨胀机入口压力、入口温度和旋流分离段出口压力均对系统制冷性能有影响;在空调温区工况,CO2超音速两相膨胀制冷循环COP为6.69,是现有制冷性能相对最优的CO2跨临界制冷循环COP的1.63倍,且大幅降低系统压力;气液分离时液相速度损失对系统制冷性能有影响,系统COP由9.56减至6.01,相对卡诺效率由0.95减至0.60,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初步的热力学分析和模拟计算研究表明,新型CO2超音速两相膨胀制冷循环具有较好的原理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制冷循环;超音速两相膨胀机;热力学分析;天然制冷剂CO2   
      1319
      |
      1731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621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王喆锋, 李金波, 陈双涛, 杜顺开, 徐振坤, 高卓贤, 侯 予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15
      摘要:为解决空气制冷技术对气源的依赖问题,同时简化系统回收膨胀功,本文以高速电机驱动的无油气浮轴承压缩-膨胀一体机为核心部件,搭建了采用开式逆增压循环的全新风家用空气制冷系统实验台,可实现膨胀机、压缩机进出口的温度、压力、流量测量,并可与焓差室对接,获得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送风参数。在标准空调工况下进行了多个转速下的性能测试,额定转速为38 000 r/min时,制冷量为1.6 kW。送风温度随转速升高而降低,制冷量随转速升高而增大,基于该特点,空气制冷系统有直接送风和送风温度可调的优势,使空气制冷技术在新风空调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  
      关键词:全新风;空气制冷;逆布雷顿循环;透平膨胀机   
      1312
      |
      1154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0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杨文量, 方奕栋, 胡凌韧, 徐丹, 苏林, 李康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21
      摘要:本文搭建了以R1233zd(E)为工质的多通道直冷板两相循环冷却系统,并在冷凝温度为10、15、20 ℃,质量通量147~882 kg/(m2?s),热流密度7.73~39.75 kW/m2工况下对系统热力学循环和冷却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质量通量上升,出口制冷剂焓值降低,热流密度上升,蒸发压力与出口制冷剂焓值升高。不同热流密度下冷板壁面温度随质量通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当热流密度为7.73 kW/m2时,制冷剂质量通量由147 kg/(m2?s)增至735 kg/(m2?s),最大温差由2.9 K降至1.6 K;当热流密度为39.75 kW/m2时,最大温差由3.6 K增至5.2 K。不同质量通量下,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增加有不同幅度的升高:质量通量为147 kg/(m2?s)时,换热系数由1 843 W/(m2?K)增至4 528 W/(m2?K);而质量通量为588 kg/(m2?s)时,在相同条件下换热系数由1 536 W/(m2?K)增至3 569 W/(m2?K)。  
      关键词:两相冷却;表面传热系数;冷却性能;直冷板   
      1305
      |
      1073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511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韩小龙, 李见波, 孔祥强, 张琛, 尹力, 王志浩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28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吸收-压缩复叠制冷循环,该循环由内燃机余热驱动的高温级复合吸收-压缩制冷循环与动力驱动的低温级CO2亚临界压缩制冷循环复叠构成。对不同制冷工质对在此循环中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关键参数对复叠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循环的理论性能优于两级复叠制冷循环;在冷凝温度为40 ℃、蒸发温度为-35 ℃条件下,R124-DMAC/R744性能优异,COP可达2.864,是较为理想的工质对,且年总成本较低为15 150.14 美元。  
      关键词:复叠制冷循环;余热回收;制冷剂   
      1293
      |
      1087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50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张腾, 魏香羽, 宋昱龙, 曹锋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36
      摘要:为了研究一种高效的跨临界CO2并行压缩系统的控制方法,本文借助GT-SUITE仿真软件,建立了跨临界CO2并行压缩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基于仿真得到的系统性能数据集,建立并对比了二阶多项式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系统性能预测模型,并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开发了跨临界CO2并行压缩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器,研究控制器对系统控制稳定性、高效性、实时控制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模型预测控制器作用下,不同制冷工况在150 s内系统能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对比定值控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的系统性能最大提升13.3%;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对于CO2并行压缩系统实时控制性能优化的可行性,在给定工况下相比对定值控制整体提升性能7.3%。  
      关键词:跨临界CO2系统;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控制;动态仿真   
      1217
      |
      117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53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牛建会, 步秋军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45
      摘要:冬季我国北方室外环境蕴含大量天然冷源,热力学分析表明热泵工质过冷释放的热量可以在蒸发器的等温吸热过程中获得补偿。为了研究大气自然冷源对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增设室外过冷器,搭建利用自然冷源过冷的空气源热泵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0 ℃,冷凝温度小于45 ℃的条件下,自然冷源过冷对热泵制热量与制热COP影响均较小,系统制热量维持在6.22 ~ 6.70 kW,制热COP维持在3.03,压缩机排气温度维持在103 ℃以下;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 -10 ℃,冷凝温度大于50 ℃时,随过冷度的增加,压缩机功率增加、排气温度显著增高,系统制热量呈先缓慢增加后减小趋势,制热COP降至2.3。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一种空气源热泵过冷融霜新型除霜方式,融霜同时不停止制热。  
      关键词:空气源热泵;过冷;制热性能;融霜   
      1320
      |
      108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11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代宝民, 张鹏, 刘圣春, 王铭慧, 孙悦桐, 王嘉豪, 徐田雅慧, 肖鹏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51
      摘要:本文提出采用非共沸工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供暖系统,并建立系统热力学模型,与采用纯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2 ℃、用户供回水温度为65/40 ℃条件下,采用大温度滑移非共沸工质R1234ze(E)/R601(60/40)时,系统COP高达2.45,相对采用纯质最高提升13.82%。采用非共沸工质可有效降低系统排气压力并获得较大过冷度,减小节流不可逆损失。使用R290/R601(70/30)时,最优排气压力可降低27.85%。非共沸工质的使用可有效改善过冷过程的温度匹配,使用R1234ze(E)/R601(60/40)时系统?效率相对纯质最高提升14.09%。较大的温度滑移及合理的温焓曲线凹凸性是机械过冷CO2热泵系统非共沸工质选取的两个重要原则,推荐选用R1234ze(E)/R601(60/40)。  
      关键词:供暖;热泵;机械过冷;温度匹配;非共沸工质;CO2   
      1370
      |
      1401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52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阮建文, 张成, 李敏, 叶彪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59
      摘要: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相比于普通直接膨胀制冷系统具有蒸发温度越低,效率优势越显著,以及可获取更低库内温度。本文结合重力再循环系统工作原理重新绘制了匹配的压焓图,将重力再循环系统的热力循环过程在压焓图上分两个循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制冷剂流动过程中的流动阻力,得到系统中各部分压力变化趋势,并通过搭建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各状态点的压力与理论分析结果较为吻合。最后与直接膨胀供液制冷系统的运行结果对比,在不同蒸发温度下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的COP最多可提升19%,且在-30℃温度条件下,COP达到1.07。  
      关键词: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直接膨胀制冷系统;理论分析;压焓图   
      1143
      |
      130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519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徐艳妮, 卓明胜, 张龙爱, 何伟光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65
      摘要:冷冻水系统大温差设计对空调系统节能具有重要意义。配套使用空气处理机组也需采用大温差设计,达到节能效果,本文在空气处理机组换热机理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冷冻水大温差对空气处理设备换热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表冷器管形、回路等方法,采用焓差法实验对比了大温差工况下不同管形、不同回路、不同翅片片距等对表冷器性能的影响,在相同换热截面下,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较常规机组能耗降低约20%,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温差表冷器优选结构方案,采用高效内齿形换热管,4排高效换热管可与6排光管表冷器达到相同冷风比,且整机能耗低约5%,为大温差设计的应用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温差;空气处理机组;表面传热系数;回路   
      1169
      |
      155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1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肖宏新, 陈观生, 刘良德, 罗超鸿, 刘湘云, 李建国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71
      摘要:为改善空气源热泵室外翅片盘管换热器在低环境温度下沿空气流动方向结霜不均匀、首排结霜量较大进而导致热泵除霜间隔较短、制热能力下降等问题,对不同翅片片距组合的变片距翅片盘管换热器在低环温工况下运行及结霜的情况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变片距翅片盘管换热器在低环温条件下可有效延长迎风面管排发生结霜堵塞的时间、对于结霜生长速度和结霜质量也有抑制作用。变片距翅片盘管换热器在结霜中后期阶段换热功率更高,在合理的翅片间距组合下,变片距翅片盘管换热器可以在不损失过多换热功率的情况下延长换热器迎风面管排结霜堵塞的时间,如样品4的平均换热功率比样品1低6.02%,而除霜间隔延长了37 min。  
      关键词:空气源热泵;变片距;结霜工况;翅片盘管换热器   
      1337
      |
      115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8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董俊彪, 姚 晔, 刘世清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77
      摘要:本文针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加热功率为40、60、80、100、120 W,AEO-9质量分数为10、20、30、40 mg/kg工况下,测试了脉动热管的启动时间、热阻和蒸发段温度波动,并与去离子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EO-9可以缩短启动时间,启动时间随AEO-9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加热功率为40 W、质量分数为20 mg/kg时启动时间最多缩短了29.2%;AEO-9可以减小热阻,加热功率较小时(≤60 W),热阻随AEO-9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加热功率较大时(≥100 W),热阻随AEO-9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在加热功率为40 W、质量分数为10 mg/kg时热阻最多减小了35.8%;AEO-9可以减小蒸发段温度波动,且质量分数越高波动越小,在加热功率为120 W、质量分数为40 mg/kg时温度波动幅度最多减小了68.4%。  
      关键词:脉动热管;表面活性剂;启动时间;传热特性   
      1179
      |
      95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7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陈吉奂, 王启扬, 何悦星, 杨肖, 杨冬梅, 刘斌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84
      摘要:相变蓄冷器是冰蓄冷空调的重要部件,蓄冷器管内蓄冷材料的流动状态对冰层具有一定影响。本文以蓄冷材料的进口条件、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体积分数对蓄冷过程固液相变化、温度的影响为切入点, 通过数值模拟对套管式蓄冷器进行研究,获得了优化的蓄冷条件。结果发现:进口水温越低,蓄冰速度越快;入口速度对蓄冷过程的影响比温度小,适当提高流速可以减小进出口温差,使体系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纳米流体的引入可以提高蓄冷效率,但体积分数的控制是关键,否则影响蓄冷效果。  
      关键词:相变蓄冷器;纳米流体;蓄冰;液相率;流速   
      1330
      |
      100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90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曹进, 缪建晖, 麻建超, 何平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90
      摘要: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某机械加工车间三种类置换通风系统(中横向送上回、下横向送上回、下竖向送上回)对细颗粒物(PM2.5)的移除能力。现场实测验证了模拟准确性。结果表明:三种类置换通风系统会形成污染物分层现象,车间下部工人呼吸区的污染物质量浓度低于车间上部的污染物质量浓度;通过降低排风口高度可以使车间人员活动区污染物降低26.3%~70%;下竖向送上回的通风形式对细颗粒物控制效果更好,排污效率更高且不易造成吹风感,更适用于工业厂房的通风。  
      关键词:工业厂房;类置换通风;污染物分层;排污效率   
      1131
      |
      957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4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陈 勰, 邢佳康, 赵载文, 罗勇强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097
      摘要:通过营造局部非均匀空调环境,可以实现人体睡眠热舒适与节能的双重目的。本文提出并搭建了基于半导体制冷床垫的睡眠热平衡系统,通过半导体制冷与人体热负荷耦合传热模型,对半导体制冷床垫系统的热特性进行了参数化分析、优化设计与节能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制冷床垫的半导体数量,减小电流输入,可以扩大室内允许的舒适空气温度范围,同时降低结露风险。半导体制冷床垫系统的节能率与室内温度、半导体工作电流以及房间面积直接相关。通过对比参考工况(空调设定26 ℃)、工况1(空调设定27 ℃)与工况2(空调设定28 ℃),可知工况1与工况2可实现最高10.26%与23.37%的节能率。  
      关键词:半导体制冷;传热分析;局部制冷;睡眠热环境;建筑节能   
      1168
      |
      98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金云飞, 武卫东, 伏舜宇, 贾蒲悦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06
      摘要:本文针对-23 ℃以下的低温冷链物流场合,研制了一种由甲酸钠(HCOONa)、氯化铵(NH4Cl)和水组成的新型复合相变蓄冷材料SF70(HCOONa-NH4Cl-H2O质量比为2:1:7),并以SF70为基液,添加纳米粒子、增稠剂对其过冷度、导热率导热系数及相分离现象进行优化,对优化后的材料进行循环性能实验及保温箱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4% 的TiO2纳米粒子在综合改善蓄冷材料的过冷度及导热性能上表现最优;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 PAAS增稠剂能有效消除复合材料的相分离现象。经优化的最终材料为SF70+0.4% TiO2+1% PAAS,其相变温度为-29.9 ℃、潜热为255 kJ/kg、过冷度为2.8 ℃、导热率导热系数为0.652 2 W/(m?K)。经过200次循环试验,复合材料热性能稳定。将该复合材料应用在于自制保温箱中可使冷冻肉丸维持保持在-23 ℃以下超20 h,能够满足短途冷链运输的要求。  
      关键词:冷链物流;相变材料;蓄冷;纳米粒子;保温箱   
      1180
      |
      1451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田绅, 马翠玲, 陈雨虹, 郭丽媛, 邵双全, 朱婷婷, 孙志利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14
      摘要:为强化相变蓄冷板的传热以匹配冷藏运输中多变的用冷需求,本文提出一种热管嵌入式相变蓄冷板以快速平衡物流过程中的热负荷波动,实验研究了热管蒸发段在高热负荷下的释冷性能,并围绕释冷过程搭建了基于热阻分析法的动态解析模型。结果表明:在高热负荷条件下,热管侧的传热过程动态变化显著,在50 ℃工况下平均传热速率最大为42.50 W;模型计算得到的空气侧传热温差和传热速率与实测数据吻合,总体释冷量的计算误差为-3.21%~6.16%;利用该模型对蓄冷板进行模拟分析,在模拟算例中,管排数为4,管径为16 mm时,平均传热速率可达到88.72 W,蒸发段长度为80 mm时,平均传热速率可达到112.54 W。  
      关键词:相变蓄冷板;热管;传热强化;热阻分析法   
      1145
      |
      1018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7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常敏, 王瑜, 张颖, 陈宗琪, 黄乐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21
      摘要:针对传统降温服降温效果差、续航时间低、能耗高、噪声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应用相变恒温材料Na2SO4·10H2O在高温时发生相变吸收热量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夏季高温环境的人体作业可拆卸护臂的热防护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热水模拟热源实验和真人实验。结果表明:在热水模拟实验中,防护服在30、41、45 ℃的工况下,前胸、侧腹、后背、腹部4测点温度在60 min升至最高,4测点平均温度最终能降至约26 ℃,其中在30 ℃工况下防护服降温性能较好,在45 ℃工况下降温性能较差。在真人实验中,防护服在37.1、39、41 ℃工况下,3 h内4测点平均温度最终能降至约26 ℃;在60 ℃高温极限工况下,3 h内4测点平均温度最终能降至约31 ℃,防护服护臂内外侧平均温度最终均能降至约32 ℃,低于人体的灼痛临界温度45 ℃。因此该防护服有良好的降温效果,能满足夏季户外工作者的热舒适性要求。  
      关键词:可拆卸防护服;热环境;相变;潜热;降温速度   
      1173
      |
      95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40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李雪强, 边雅丽, 张钟垚, 徐冰清, 江涛, 王雅博, 诸凯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31
      摘要:目前传统的风冷散热技术已无法满足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液冷散热技术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射流式水冷散热器作为液冷散热技术的一种,主要通过喷嘴将流体工质喷射到固体表面来达到散热目的。本文研究了射流式水冷散热的主要参数(喷射面积比、喷嘴数量、有无微通道)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该散热器的最佳喷射面积比为0.14,此时散热器底板平均温度为55.8 ℃,压力损失为5.35 kPa,努塞尔数和传热系数分别为28.1和3.45 kW/ (m2·K) ;最佳的喷嘴数量为4,此时散热器底板平均温度最低,为51.4 ℃,压力损失为5.52 kPa,努塞尔数和传热系数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5.2和4.33 kW/ (m2·K),并有效的消除了局部热点;微通道的增加微通道的增加使散热器整体换热性能显著增强,平均温度降低 3 ~ 6 ℃ ,当喷嘴数量为 4 时,布置微通道可使努塞尔数由 35. 2 升至 43. 3,传热系数由 4. 33 kW/ (m2·K)增至 5. 32 kW/ (m2·K),但压力损失略微上升(约 升高 20~ 60 Pa)。  
      关键词:射流式水冷散热器;喷射面积比;喷嘴数量;微通道;性能优化   
      1206
      |
      102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48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陶宏, 张婷, 吴生礼, 程英男, 缪剑, 邵昕宏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40
      摘要:为研究油循环率对电动汽车用变频空调涡旋式压缩机(R134a)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应用第二制冷剂法压缩机性能测试台及油分离式油循环率测量装置,实验对比了压缩机转速分别为3 000、4 500、6 000 r/min在两个高负荷工况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油循环率对电动汽车空调涡旋式压缩机性能有显著影响。油循环率在1%~10%范围内,同一工况、不同转速时,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电效率均随油循环率降低而减小0.02~0.05,而压缩机排气温度和壳体温度均随油循环率的降低而升高5~15 ℃,且低转速时油循环率的影响更大;总体而言,油循环率<5%时,油循环率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比油循环率>5%时更显著,因此5%是适度的油循环率。  
      关键词:油循环率;变频压缩机;电动汽车;空调   
      1236
      |
      1198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43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吴俊云, 陈旭, 熊国辉, 黄定英, 黄国强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46
      摘要:在压缩式制冷系统中具有优良分流性能的分液头可促进蒸发器获得最佳换热性能。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由文丘里喷射进口和分液头本体组合而成的文丘里型CX分液头,将其与目前应用的文丘里分液头的结构进行对比,并通过在客车空调系统中采用R410A工质进行对比实验,实验中保持系统其他部件不变及充注量相同,仅更换分液头,在制冷标准工况下进行系统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采用CX分液头的制冷剂流动阻力减小了50%以上,蒸发器分路制冷剂出口温度均匀性显著改善,采用CX分液头系统明显优于原文丘里分液头系统,当系统的额定风量及压缩机频率恒定时,采用CX分液头的系统比原系统过冷度增加1~2 ℃,制冷量平均提高4%,COP平均提高2.6%,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仅为原分液头系统的50%。  
      关键词:文丘里分液头;分配均匀性;客车空调;蒸发器   
      1116
      |
      123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35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彭钰航, 杜帅华, 金听祥, 陈华, 魏耀, 黄裕, 张盼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54
      摘要:真空喷雾冷却因其可以有效降低食品真空冷却过程的失水率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喷雾高度、喷雾流量、喷雾时间、喷雾倾角对豆腐真空喷雾冷却过程冷却时间和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高度对降低质量损失具有显著作用。随着喷雾高度的增加,食品冷却时间增加,失水率呈先减小后基本不变的趋势。在较小的喷雾流量下(5~14 mL/min),当喷雾高度相同时,喷雾流量对食品失水率无显著影响,但冷却时间随喷雾流量的增大而增加。喷雾时间增加,冷却时间增加,但其失水率会显著降低,当喷雾时间由0 min增至14.50 min时,冷却时间由8.08 min增至15.50 min,增幅为91.83%,失水率由10.49%降至2.93%,降幅达72.07%。当喷雾倾角由90°降至45°,失水率由2.97%增至6.44%,冷却时间呈先降低后基本不变的趋势。  
      关键词:真空冷却;豆腐;喷雾参数;冷却效果   
      998
      |
      9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326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庾曾颖, 刘宝林
      2021, 4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21.06.161
      摘要:在单层贴壁细胞的慢速冻存中,细胞从基质上脱落是影响冻存效果的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这种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基质和细胞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而降温速率和终温均为影响热膨胀系数变化的因素。本文通过测量肝细胞及微载体在慢速冷冻过程中(降温速率分别为1、2和5 ℃/min,终温为﹣30 ℃)热膨胀系数,对比筛选出热膨胀差异最小时的冻存方案,研究热膨胀损伤对肝细胞复合体冻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降温速率为1 ℃/min时,肝细胞与微载体间的热膨胀差异最小,对应的复合体冻存效果最好,其存活率和贴壁率分别为62.66%±0.67%和37.2%±1.25%。细胞与微载体间的热膨胀损伤存在于整个降温过程,是影响肝细胞复合体冻存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低温保存;热膨胀损伤;肝细胞-微载体复合体;低温显微镜   
      968
      |
      97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021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