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3年第34卷第3期
    • 马一太, 刘忠彦, 李敏霞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01
      摘要:对制冷压缩机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统计计算了市场上几种主要容积式压缩机的电效率,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 涡旋压缩机的电效率基本上在0.5~0.75之间,主要集中于0.6~0.7之间;活塞压缩机的效率基本上在0.4~0.7之间,而主要集中于0.5~0.65之间;螺杆压缩机的电效率基本在0.5~0.75之间,主要集中于0.65~0.75之间;压比为2~4时压缩机电效率达到最大。为制冷压缩机的设计、校核和计算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制冷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方向。  
      关键词:电效率;涡旋压缩机;活塞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蒸发温度;压比   
      1717
      |
      185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15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陈东升, 石玉美, 高志谦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08
      摘要:流动沸腾传热是一种重要的传热方式,针对大量的工质,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适用于流动沸腾的预估关联式。但是这些关联式大都是经验的或半经验关联式,当使用的工质或工况发生变化时,其计算的准确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了解流动沸腾预估关联式的工质适用性问题,选择了8种常见流动沸腾预估关联式,并将它们的预估结果与R134a、二氧化碳和液氮的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azarck(1982)和Kew and Cornwell(1997)关联式在预估这3种工质时都表现出较高的预估准确性,Gungor and Winterton(1987)更适合计算二氧化碳,Liu and Winterton(1991)关联式在计算R134a时更准确,它们都表现出一定的工质适用性问题。而其他关联式的计算准确度都偏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这8种预估关联式式都不适合用于液氮的准确计算。  
      关键词:流动沸腾;工质;预估关联式;适用性   
      1633
      |
      177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32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季伟, 周远, 王俊杰, 薛小代, 顾超, 陈六彪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15
      摘要:介绍了一种热能驱动的新型空调温区(>16℃)的VM循环制冷机, 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工业余热或矿物燃料等的热能转换成的压力波动驱动制冷机中的工质进行膨胀制冷,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振动低、运行可靠等优点。研究了制冷机冷热腔容积比,死容积和冷热排出器相位差对理论制冷量的影响,分析了各种热损失;设计了一台VM制冷机,计算了其充气压力和运行频率对实际制冷量和COP的影响,探讨了作为空调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行频率10Hz,制冷量达2000W时,COP可实现2.5~3,其中回热器损失占热损失主要部分。  
      关键词:VM制冷机;热力学计算;COP   
      1697
      |
      19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4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严瑞东, 徐博, 陈江平, 李峰, 汪年结, 李冬, 潘晓勇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20
      摘要: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新一代换热器逐渐被使用在家电领域,其结霜、除尘、排水、分液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R22家用空调系统的标准性能实验台,对三种流程数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均匀性和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微通道换热器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别达到7.3%和3.5%,并且流程数对于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在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是不同的。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均匀性;流程数;系统性能   
      2034
      |
      19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97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粟航, 郭开华, 皇甫立霞, 孙立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24
      摘要:离子液体的出现,为吸收式制冷循环工质的改进开辟了新途径。以离子液体-水为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与离子液体的吸湿性能密切相关,因此筛选两种对水有极强吸收性能的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1-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HMIm]Cl),对其水溶液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研究。首先对离子液体水溶液热力学特性(蒸汽压、比热、比焓等)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离子液体-水工质对单效吸收循环可工作于较高温度条件下,其性能系数大大优于现今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离子液体,其中[EMIm]Ac水溶液优于[HMIm]Cl水溶液。与传统工质溴化锂-水比较,[EMIm]Ac-水工质对在发生温度为100℃时具有相当的循环性能系数,且在较高温度条件下优于传统溴化锂-水的性能系数。然而该离子液体水溶液优势只在较高发生温度时才能体现,要实现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应着重筛选低温区蒸汽压特性优良的水溶性离子液体。  
      关键词:吸收式制冷循环;离子液体;性能系数   
      2182
      |
      193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8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陆振能, 卜宪标, 王令宝, 马伟斌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31
      摘要:以氯化钙和杉木屑为原料,通过炭化活化的方法制备具有发达孔隙结构的吸附剂,然后加入膨胀石墨以强化吸附剂的传热性能。石墨的含量从0%到50%变化,通过氨吸附性能实验考察石墨含量对吸附量和吸附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四个小时内,复合吸附剂对氨气的吸附量随着膨胀石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吸附速率随膨胀石墨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导热系数随膨胀石墨含量的增加单调的增加。对吸附制冷而言,膨胀石墨含量为30%的复合吸附剂具有最佳性能,其导热系数达到0.193W/(m?K),吸附时间为15 min时对应的吸附量达到0.431 g/g。  
      关键词:炭化活化;吸附制冷;复合吸附剂;导热系数;膨胀石墨   
      1849
      |
      195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9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江龙, 金哲权, 王丽伟, 王如竹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35
      摘要:氯化锶作为一种化学吸附剂,其主要特征是在吸附与解吸过程中会出现膨胀与结块现象,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影响到吸附剂的导热系数与渗透率。为了确定在这种条件下氯化锶的导热系数与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中先选择膨胀石墨为基质对氯化锶进行了传热强化。即按照3种不同比例、2种不同固化密度配制了氯化锶/膨胀石墨固化混合吸附剂,然后在不同吸附量的条件下采用稳态法以及Ergun模型原理对样品进行了导热系数和渗透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制冷剂含量的升高,氯化锶化学吸附剂导热系数值增加幅度偏大。当配制比例为83%,固化密度为450 kg/m3时,其导热系数可从0.88W/(m?K)最高上升至1.61W/(m?K),同时氯化锶混合吸附剂渗透率随着制冷剂含量的升高而有所下降。  
      关键词:固化吸附剂;导热系数;渗透率;氯化锶   
      2102
      |
      194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23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李维, 葛杨慧, 陈立楠, 郑巧, 陈巍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40
      摘要:以硅胶、4A分子筛和13X分子筛作为固体吸附除湿材料,对其在给定结构的固定床中不同组合填装的吸附除湿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吸附除湿阶段固定床出口温度、处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吸附能效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组合填装方式的固体吸附材料在吸附过程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在该实验进口参数条件下,硅胶+13X分子筛固体吸附除湿材料的组合填装方式更适用于固定床固体吸附除湿。  
      关键词:温湿度独立控制;固体吸附除湿;实验研究   
      2148
      |
      195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88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陈焕新, 魏莉, 张威, 董媛媛, 朱静, 张绰, 殷明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45
      摘要:分析了螺旋板式吸附床的优缺点,采用逆流型的流动换热方式,针对制冷量为15kW的制冰工况对螺旋板式吸附床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和优化设计,并理论研究其传热过程和冷热源的需求量,结果表明,螺旋板式吸附床的传热能力较其它吸附床结构形式有很大提高、体积较小,若能有效解决加工困难和传质通道的设置,则可以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吸附制冷技术的产品化和商业化。  
      关键词:螺旋板式吸附床;结构形式;传热性能;需求热量;优化设计   
      1959
      |
      193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49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陈小砖, 柳建华, 张良, 王欢, 刘旗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50
      摘要:针对三根不同尺寸规格的横纹管,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其吸收效率,选择吸收性能最优的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和管内冷却水流速的增大,溶液吸收氨气的量增加,管外溶液传质系数增大。当管外氨水溶液喷淋密度从小变大时,光滑管和横纹管的传质系数均先增加后减小,过程中出现了最大值。该系列实验的结果表明横纹管比相同工况的光滑管有更高的强化传热和传质能力,当溶液喷淋密度为479.6kg/(m?h)时,横纹管比光滑管的传质系数增大了97.8%。三组实验中均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横纹管的传质系数随凹槽尺寸变化而改变,2号横纹管表现出更强的吸收氨气能力。该管凹槽宽度与横纹管外径的比值为0.0814。通过对凹槽内溶液流动模型分析,比较了溶液通过凹槽时掺混和涡流的流动形态,得出了不同尺寸规格横纹管吸收性能差异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氨水;降膜;吸收;横纹管;传质系数   
      1790
      |
      19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24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徐惠斌, 宋新南, 葛凤华, 胡自成, 顾锋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56
      摘要:除湿剂的沸腾式再生区别于喷淋式再生,受室外环境影响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溶液的沸腾特性的研究对沸腾再生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针对常规除湿溶液LiBr水溶液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实验范围内,LiBr溶液的沸腾换热系数远低于纯水,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溶液稳定沸腾再生对热源温度的要求并不高,LiBr溶液的沸腾温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溶液沸腾换热机理较单一组分液体沸腾更为复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LiBr水溶液;池内核态沸腾;沸腾温度;换热系数;表面张力   
      1964
      |
      186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77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李丽, 魏名山, 彭发展, 张虹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60
      摘要:针对纯电动汽车设计了一套蒸汽压缩式冷暖双模式热泵空调系统,并搭建了实验测试台进行了测试,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系统的制热模式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热泵空调系统具有可行性,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车室内温度需求。热泵空调的性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温度越低,系统压力越低,压缩机排气温度越低,单位时间内制热量越少。  
      关键词:热泵空调;电动汽车;实验研究   
      2055
      |
      198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68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李慧君, 关秀红, 高丽莎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64
      摘要:汽气混合流体凝结放热过程中凝结所形成的液膜厚度对换热效果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探讨液膜厚度沿管壁的变化,有利于分析强化换热过程。以圆管为例,对汽气混合流体凝结所形成的液膜机理、沿管壁的分布规律及换热性能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物理及数学模型。通过给定初始条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液膜沿管壁向下流动过程中其厚度逐渐增加、换热性能逐渐降低;同时分析了管壁温度、汽气混合流体速度及管径等主要参数对液膜的形成及换热性能的影响,为强化凝结换热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汽气混合流体;凝结;液膜厚度;换热   
      1756
      |
      183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08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樊瑛, 龙惟定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69
      摘要: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建立了常规区域供冷系统、天然水源区域供冷系统以及空气源区域供冷系统共三种区域供冷系统的?分析通用模型;并基于上海某中央商业中心,用TRNSYS软件建立了三种区域供冷系统的动态逐时能分析与?分析模拟模型;分析了三种区域供冷系统的?损失、?效率以及系统能效;提出了宜采用天然水源区域供冷系统的天然水源至冷水机组间的管路长度限值的确定方法。结果发现,天然水源区域供冷系统的?效最高,其次为空气源区域供冷系统,常规区域供冷系统的最小,其值分别为16.52%, 15.05%以及12.12%;其单位冷量的?损失分别为0.289, 0.323以及0.414。另外,天然水源区域供冷系统的能效最高,其次为常规区域供冷系统,空气源区域供冷系统的最小,其系统电力能效依次为2.52、2.32以及2.2。  
      关键词:区域供冷系统;天然水源;空气源;㶲分析;能分析   
      1887
      |
      19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02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姬枫, 苏华, 刘赛楠, 廖高辉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78
      摘要:地源热泵系统全年动态性能模拟对系统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一维非稳态传热数值模型,给出了U形地埋管地源热泵耦合模拟算法。根据建筑逐时负荷、地质情况以及热泵机组性能等条件,耦合模拟方法能够给出长期地温、水温以及系统能耗信息,为方案评估提供依据。与基于解析模型的模拟算法进行了交叉比较,表明数值模型计算准确,计算速度快,具有工程实用性。对某案例进行全年逐时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对钻孔数目及钻孔间距的选择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源热泵;动态性能;数值模拟   
      1922
      |
      198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77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刘金平, 邹永胜, 祁元龙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83
      摘要:新型单、双排平行流冷凝器应用于冷柜制冷系统中,并与原管片式冷凝器冷柜制冷系统进行对比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单、双排平行流和管片式冷凝器的冷柜制冷系统分别在充灌量为550g、650g和800g时,周期内压缩机平均功耗最小,其中双排平行流冷凝器周期内压缩机平均功耗最小,单排平行流和管片式冷凝器相当。平行流冷凝器的空气侧换热性能明显优于管片式冷凝器。实验所用单、双排平行流冷凝器仅为管片式冷凝器换热体积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将平行流冷凝器应用于冷柜系统中将有利于解决冷柜冷凝器在恶劣环境下运行换热量不足的问题和降低成本费用。  
      关键词:平行流冷凝器;冷藏柜;换热性能;充灌量;实验   
      1967
      |
      190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46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王剑, 臧润清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91
      摘要:液体冷媒融霜是一种新型的融霜方法。介绍了液体冷媒融霜实验装置,研究了在不同负荷不同库温下的融霜过程,从库温、融霜时间、制冷系统运行状态等方面分析了液体冷媒除霜系统对冷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冷媒融霜可通过高压液体制冷剂与冰霜的热交换过程得到过冷来回收冰霜冷量。在被融霜蒸发器停止融霜后切换的瞬间,库温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无负荷实验库温高于-5℃时,融霜过程库温依旧降低,说明液体冷媒方案可以用于制冷过程不能停止的速冻装置上。  
      关键词:冷库;融霜;液体冷媒融霜;节能   
      1751
      |
      189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1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 王丽慧, 王维, 杜晓明, 李志玲, 孙云雷, 姜昕
      2013, 34(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3.03.096
      摘要:给出站台活塞风基本定义,提出站台活塞风附壁射流理论。通过数学建模,得到站台活塞风起始段和主体段的理论数学模型,其中起始段模型解析式分为边界层区、势流核心区和自由剪切区,主体段模型分为边界层区和自由剪切区。通过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站台起始段和主体段典型点速度动态变化规律和代表时刻垂直壁面典型截面速度分布,两种方法结果吻合较好。理论计算结果得到了现场实测的验证。  
      关键词:站台活塞风;附壁射流起始段;附壁射流主体段;理论建模;数值模拟   
      2026
      |
      197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87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