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本届编委会
历届编委会
本届青年编委会
历届青年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优秀论文
2024
2023
2022
作者指南
操作指引
投稿须知
评审流程
文章处理费
出版道德声明
下载中心
期刊协议
版权归属
开放获取
存档方法
期刊订阅
邮寄信息
联系合作
联系我们
媒体合作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本届编委会
历届编委会
本届青年编委会
历届青年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优秀论文
2024
2023
2022
作者指南
操作指引
投稿须知
评审流程
文章处理费
出版道德声明
下载中心
期刊协议
版权归属
开放获取
存档方法
期刊订阅
邮寄信息
联系合作
联系我们
媒体合作
最新刊期
2010年第31卷第2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太阳能吸附空调的全性能实验研究及其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陆紫生, 王如竹, 夏再忠, 代彦军, 鲁秀锐, 杨传波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01
摘要:研究了不同工作条件对硅胶-水吸附机组性能的影响,例如热水进口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热水流量、冷水出口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制冷性能的影响.在北纬36°41'地区进行应用,经过测量计算,在夏日典型晴天条件下,集热器平均效率为0.36,吸附制冷机平均COP(性能系数)为0.44,平均太阳能COP值为0.16.测量结果表明,机组性能受多种工作条件影响.机组制冷性能随着热水进口温度、热水流量、冷水出口温度、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冷却水进口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当热水进口温度为79.0℃,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5.4℃,冷水出口温度为13.7℃,制冷功率为17.9kW,COP可达0.63.当热水流量为2124kg/h(名义热水流量为3400kg/h),热水进口温度为79.9℃,冷却水进口温度为30.2℃,冷水出口温度为15.3℃时,制冷功率12.7kW,COP为0.42.
关键词:热工学;太阳能;硅胶;水;吸附;空调
1714
|
36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2822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基于制冷剂泄出的涡旋压缩机容量调节技术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宝龙, 韩林俊, 石文星, 李先庭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07
摘要:具有固定内容积比的涡旋压缩机存在当外压缩比小于其内压缩比时内容积效率较快下降的问题,由于空调制冷(热泵)系统大部分时间运行在偏向小室内外温差工况即小压缩比工况下,此时压缩机处于过压缩工况,故制冷(热泵)系统的效率低下;同时,随着系统压缩比的减小,会出现建筑的供冷/供热负荷下降和系统的供冷/供热能力上升的矛盾,系统存在降容的需求.为解决小压缩比工况下压缩机效率降低和系统容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带制冷泄出功能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采用模拟分析和实验测量方法,对其技术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合理适度的制冷剂泄出能有效提高压缩机在过压缩工况下的内容积效率,提高系统的COP并减小制冷系统的制冷/制热能力,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制冷系统调节技术.
关键词:热工学;涡旋压缩机;制冷剂泄出;仿真
1788
|
35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91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竖直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旭, 范蕊, 龙惟定, 马宏权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11
摘要:基于单U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进行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并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从而对地下埋管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量的影响因素,诸如岩土热物性、地下水流动、地埋管参数、循环液参数和运行模式等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用一元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回归得到了单位井深换热量与各个参数的关系式;用多元线性模型回归得到了单位井深换热量的预测方程式,并分析了各因素影响的重要程度,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单位井深换热量;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1664
|
36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0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垂直降膜式吸收机内布液器的实验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孙健, 胡鹏, 付林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17
摘要:吸收式热泵技术由于能有效利用低势热能而节约高品位的电能,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节能技术.吸收器是吸收式热泵的最重要的部件,其性能主要取决于换热管的传热与传质系数,而传热管表面液体降膜状态对传热和传质系数将产生直接影响.布液器是实现液体降膜的关键部件,而目前国内外鲜有相关研究.针对这种现状,共试制了四种规格的布液器样品,针对Φ19和Φ25的紫铜光管与强化换热管进行了管外垂直降膜布液实验,得到了各种布液器布液流量与静液柱高度关系的实验数据,并且拟合了布液器的流量系数与雷诺数的函数关系.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优化布液的方法,并用于指导热泵机组的设计.优化后的布液器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国内首台供热量为1.3MW垂直降膜式吸收式热泵机组样机.
关键词:热工学;吸收式热泵;垂直降膜;布液器;流量系数
1602
|
35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9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中大型空气源热泵空气流场特性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龚建英, 袁秀玲, 吕宝成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22
摘要:针对中大型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风侧Ⅴ型翅片管式换热器,采用CFD方法研究了其空气流场特性,采用实验测量值验证数值模拟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系统分析了Ⅴ型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流场特性,详细研究了换热器夹角大小对空气流场分布的影响并阐明了各种流动现象的产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Ⅴ型翅片管式换热器迎面风速沿换热器高度方向分布较不均匀,沿换热器长度方向分布相对均匀;换热器夹角大小是决定Ⅴ型换热器迎面风速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迎面风速最大值随换热器夹角值的增大而向换热器下部移动,且当换热器夹角大小为90度时,迎面风速最大值位于换热器中部位置,且此时换热器迎面风速分布呈上下对称状态.
关键词:热工学;空气源热泵;V型翘片管换热器;风速分布;夹角
1647
|
37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280360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两相流喷射器流动模型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亮, 刘敬辉, 陈江平, 陈芝久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26
摘要:研究了压缩/喷射制冷系统中两相流喷射器内的射流发展过程,沿喷射器内部射流的流动方向分段对射流压力调整过程、射流混合、均匀过程和扩压过程进行建模,得到喷射器的引射比和出口背压随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的变化特性.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在变化趋势上完全一致,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中的冷凝温度越大,喷射器的引射比和出口背压越大,节能效果越好;蒸发温度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引射比最大,出口背压增大效果较好.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两相流喷射器;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喷嘴;射流
1623
|
37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282299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大容量新风处理机制热控制目标的优化与实现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涂虬, 冯自平, 董凯军, 冯玉海, 毛守博, 国德防, 唐圣, 逄鹏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32
摘要:设计出一款基于VRF空调系统的16HP大容量新风处理机,制热采用变目标冷凝温度的优化设计模型控制压缩机的能力输出,通过调节新风机电子膨胀阀开度来达到目标出风温度,模型中的换热修正系数由试验确定,通过优化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开度的控制解决低温制热出风温度低的问题.实验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出风温度控制精度高,而且实现节能,为新风机的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热工学;新风处理机;冷凝温度;变目标冷凝温度
1752
|
37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9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有内热源房间空调器制冷系统热力膨胀阀的匹配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臧润清, 孙志利, 王洪旭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39
摘要:为了保持热源的降温,应用于有内热源房间的空调器一年四季都需要运行.由于热力膨胀阀特性的限制,空调器在低环境温度下,蒸发器供液不足,使得整机制冷量和COP增幅不高.为了改善整机性能,在焓差实验室对空调器进行了性能测试,得到了-5~35℃环境温度下蒸发压力、冷凝压力、制冷量和COP等热工参数变化.结合热力膨胀阀的型号和特性,研究了热力膨胀阀在变工况条件下与系统其它部件的匹配关系,旨在扩大膨胀阀的工作区间,提高低环境温度下房间空调器的效率.研究表明,兼顾较大范围环境温度变化匹配热力膨胀阀,应扩大50%~100%开度工作区间,缩小100%~120%开度工作区间,降低制冷系统设备、部件和管道阻力,避免两个震荡区进入使用范围.
关键词:热工学;热力膨胀阀;空调器;匹配关系
1724
|
39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9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新型低温保存装置性能的实验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杨戈, 张绍志, 陈光明, 虞效益, 吴东波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43
摘要:低温保存装置是实现生物材料长期储存的关键设备之一.采用自复叠制冷、自动化控制和最新低温生物技术的冻结线跟踪法开发了一种新型低温保存装置.利用该装置对甘油、丙二醇、二甲亚砜这三种常用的低温保护剂溶液进行了程序控制的变浓度降温和复温实验,使溶液的最终浓度达到玻璃化所需的浓度,最低温度降到-80℃以下.实验表明,新装置性能符合低温保存要求,在生物材料的玻璃化保存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热工学;低温保存;玻璃化;生物材料;装置
1727
|
36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05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流化冰预冷与冰温贮藏新鲜鳕鱼片质量特性分析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高红岩, Sigurj, Arason, 胡瑞卿, Bjorn Margeirsson, 王丽娜, 谢智芬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48
摘要:研究流化冰预冷与冰温贮藏(-1.5℃)技术对新鲜鳕鱼片质量的影响.感官检验QDA(定量描述分析方法)数据的多元变量分析(ANOVA)用统计软件NCSS 2000(NCSS,Utah,USA)实现.对QDA数据分析处理采用PCA(主要因素分析方法),由Uncrambler程序(Version 9.5,CAMO Trondheim,Norway)完成.实验得出,流化冰预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新鲜鳕鱼片冰温贮藏初期的TVN值.如果在生产中考虑到流化冰的卫生要求,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流化冰处理组(A组)与对照组(B组)大多数感官特性不同.A组的质构特性随时间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对照组随贮藏时间延长,变得缺少汁液和不那么柔嫩.流化冰预冷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新鲜鳕鱼片从中性期到腐败期的过程.从感官特性可接受限判断,A组新鲜鳕鱼片货架期达17日.可以推论,用此法加工的新鲜鳕鱼片若配以适当的冰温冷链,可以满足长途运输的需求,且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
关键词:食品包装与储藏;新鲜鳕鱼片;流化冰;预冷;冰温贮藏;感官;食用品质
1586
|
36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280400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扇贝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变温变压工艺的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郑立静, 关志强, 李敏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53
摘要:以栉孔扇贝闭壳肌为实验材料,在冻干过程中采用两次变温和一次变压的过程参数调节法进行冻干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次变温时的物料中心温度对冻干样品的复水率和能耗是有影响的,当物料中心温度为1℃时进行第一次变温调节,样品的复水率和复水速度最快,品质最好,且干燥能耗也最少.
关键词:食品加工技术;栉孔扇贝;变温;变压;残余水含量;复水率;能耗
1721
|
37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11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太空辐射致冷空调装置的实验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芮智刚, 左然
2010(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2.057
摘要:针对辐射致冷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首先介绍了辐射致冷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然后利用红外发射率测定仪测定了碳黑、TiO2、NaCl晶体、聚酯(PET)薄膜与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的红外发射率,并间接测定了低密度聚乙烯薄膜(LDPE)对于不同材料的透过率.最后研制了利用空气为冷媒介质的辐射致冷实验装置,进行了夜间静态和连续抽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用PET薄膜和PTFE薄膜作为辐射体,静态实验时,可获得与环境的最大温差分别为11℃和9℃;连续抽气实验时,装置出口处冷空气与环境的最大温差分别为4.7℃和5.4℃.通过计算,装置的有效致冷功率为74.5W/m2,故该装置可实现节能型建筑夏季夜间的连续降温.
关键词:热工学;辐射致冷;发射率;透射率;PET薄膜;PTFE薄膜
1795
|
37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13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