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0年第31卷第1期
    • 家用/商用空调用R32替代R22的再分析

      史琳, 朱明善
      2010(1): 1-5.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01
      摘要:在R22替代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国内外成熟替代物又尚不明朗之际,作者针对国内外R22替代物现状以及国际上对环保工质新的要求,曾于2009.10探索提出在家用/商用空调中使用R32替代R22的设想[1],这里进一步对为何关注R32、如何评价它的减排效果、机组最大充注量的限度如何、有否节能效益、能否为我国空调行业与氟化工行业的转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以及需要解决哪些关键技术等问题作了比较详细具体的再分析,并与现有或有望成为R22替代物R410A、R290、R161等进行了综合比较,认为R32是一种和谐兼顾减排、节能、安全、市场和替代物转轨等诸方面要求的、很有前景的替代R22的长期制冷剂.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制冷剂;空调;制冷;R22;R32   
      1795
      |
      37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12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地源热泵系统双U型埋管换热器的测试实验

      姜黎, 蒋绿林, 王宏, 黄晓蕾
      2010(1): 50-53.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50
      摘要:建立双U型垂直埋管试验井测试实验装置,通过现场测试采集当地的岩土热物性参数,从而确定土壤的原始地温、单位井深的散热量等参数,对地源热泵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土壤的原始地温为19.2℃;夏季工况下,地下换热器的进、出口水温度分别为35"C和31℃时,单位井深的散热量为62.55W/m.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地源热泵;双U换热器;实验分析   
      1693
      |
      3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01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两级冷凝热泵热水系统的实验研究

      江明旒, 吴静怡, 孙鹏, 王如竹, 许煜雄
      2010(1): 6-10.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06
      摘要: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运行在高温工作区时,压缩机功率及压缩机排气温度往往偏高,这不仅给机组的安全稳定性带来了隐患,同时系统的效率也会明显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两级冷凝热泵热水系统以及相应的控制方式,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热泵热水器相比,这一系统不仅能提高供水温度,而且能让热泵热水机组在高温工作区的冷凝温度相对较低,从而在提高供水温度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机组最高压缩机功率以及最高压缩机排气温度,系统运行安全、可靠、高效.  
      关键词:热工学;两级冷凝热泵热水系统;冷凝温度;压缩机功率;压缩机排气温度;能效比   
      1620
      |
      36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89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重力供液蒸发器的实验研究

      孙志利, 臧润清, 马玉草
      2010(1): 54-58.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54
      摘要:采用R404A作为制冷剂对重力供液蒸发器在低温工况下的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建立重力供液蒸发器的传热模型,搭建重力供液蒸发器的实验装置,用热平衡法测试重力供液蒸发器在不同蒸发器供液高度下的运行特性.研究表明:供液压头在h1=1200mm时比供液压头在h1=800mm、h1=1000mm时的传热温差明显下降,且随着室内温度的下降,传热温差随之变小;在同一供液高度下,重力供液蒸发器的循环倍率n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而在不同供液高度下,循环倍率n随供液高度的升高而增大;重力供液蒸发器在供液高度h_1=1000mm时的制冷量明显高于h_1=800mm时的制冷量,其最大增幅为16.9%;而h_1=1200  
      关键词:热工学;重力供液蒸发器;循环倍率;传热特性;热平衡   
      1697
      |
      36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22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焓频法及其在全热回收节能潜力分析中的应用

      王丽慧, 黄晨, 吴喜平, 王孝邦, 周洁, 瞿家欢
      2010(1): 11-17.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11
      摘要:引入焓频的定义,通过焓频法统计室外空气全热的变化.在分析焓频法研究全热交换器节能潜力的基本要点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采用室外空气临界焓值、净回收能量、全热交换器开启率、热回收节能率等重要参量分析与评估全热回收节能潜力.结合案例分析,分别应用焓频法和干频法分析全热交换器热回收节能潜力,两者计算节能潜力结果的最大偏差近15%,从计算过程、参数分布和计算结果三方面对比得到,焓频法在计算过程简便性和计算结果准确性方面明显优于干频法.而针对气象数据中焓值应用较少和统计困难的不足之处,指出可用湿频法替代焓频法,两者节能潜力计算结果偏差较小,在3%以内.指出焓频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焓频法;全热回收器;临界焓值;净回收能量;热回收节能率;干频法   
      1542
      |
      33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03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冰晶对黏附成骨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郝保同, 刘宝林, 林萍, 戎森杰
      2010(1): 59-6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59
      摘要:低温冻结保存过程中,冰晶是造成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运用研制的方向性冰晶生长实验台,定量研究了胞外冰晶对黏附成骨细胞的损伤.结果表明,当冰晶生长方向与黏附成骨细胞中轴线的夹角在0~30度之间时,细胞存活率高达89.3±18.9%,而当它们之间的夹角在30~60度以及60~90度之间时,细胞的存率分别为49.0±19.0%,42.8±15.8%,表明细胞存活率与胞外冰晶与黏附细胞的接触面积有关.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低温保存;方向性冰晶;黏附细胞   
      1825
      |
      38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19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空气源热泵蒸发器表面霜层生长特性实验研究

      李景善, 郭宪民, 陈轶光, 汪伟华
      2010(1): 18-22.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18
      摘要:在室外环境空气温度-15℃~5℃、相对湿度65%~90%范围内,对一台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表面霜层生长特性及热泵系统动态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翅片表面霜层厚度呈分段增长模式,在结霜初始段,霜层主要由粒状冰晶组成,并逐渐形成柱状冰晶,其厚度增长较快;在第二阶段为柱状冰晶主要在其半径方向生长,霜层厚度增长速度减慢;而在第三阶段,柱状冰晶主要在其高度方向生长,逐渐形成针状冰晶,霜层厚度增长速度迅速增大至第二阶段的3~5.8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热泵机组性能恶化主要是由于蒸发器表面温度下降、霜晶形态变化引起霜层厚度快速增长及空气流动阻力增加导致风机流量下降三个因素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所致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空气源热泵;霜层生长特性;动态性能;结霜实验   
      1725
      |
      3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0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Al_2O_3-H_2O纳米流体相变蓄冷特性研究

      杨硕, 朱冬生, 吴淑英, 李华
      2010(1): 23-26.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23
      摘要:在水介质中悬浮少量的纳米氧化铝颗粒(粒径20nm),通过添加分散剂和超声波振荡,制备成均匀分散的Al_2O_3-H_2O纳米流体.对水和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相变蓄冷特性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明,加入纳米A2O3可降低水的过冷度,缩短结冰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纳米流体的蓄冷量要大于纯水.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Al_2O_3-H_2O纳米流体;过冷度;相变蓄冷   
      1673
      |
      34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新型混合制冷剂R1270/R152a/R13I1的理论研究

      冯永斌, 晏刚, 钱文波
      2010(1): 27-30.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27
      摘要:针对制冷剂R22的替代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调等制冷设备的环保型混合制冷剂R1270/R152a/R13I1.基于Refprop8.0,对R1270/R152a/R13I1的基本热物理性质和制冷系统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标准工况下,R1270/R152a/R13I1混合制冷剂的COP和单位容积制冷量均与R22相当,非常有利于直接灌注式替代;在变工况下,R1270/R152a/R13I1的滑移温度较小,性能优于R407C,单位容积制冷量与R407C和R22相当,是一种优良的R22替代物.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R1270/R152a/R13I1;制冷剂;性能;环保   
      1872
      |
      33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199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纳米颗粒对氨水鼓泡吸收性能的强化实验

      盛伟, 武卫东, 张华, 刘辉, 洪欢喜
      2010(1): 31-34.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31
      摘要:结合Danckwerts的界面更新模型,初步分析了纳米颗粒强化氨水鼓泡吸收过程的机理.改变不同的氨气流量和基液氨水浓度,进行了Al_2O_3纳米颗粒对氨水鼓泡吸收性能的强化实验.实验表明:Al_2O_3纳米颗粒对氨水鼓泡吸收性能具有强化效果:在实验条件下,加纳米颗粒的吸收效果最大可以达到没有加纳米颗粒的1.22倍;在保持其它条件一定时,随着氨气流量增加,溶液吸收率增加,但有效吸收率出现有增大也有减小的不规律特征,而随着基液氨水浓度的增加,有效吸收率增加比较明显.为研制小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鼓泡式吸收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强化吸收;纳米颗粒;氨水;鼓泡   
      1620
      |
      34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05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CO_2/R290应用于复叠制冷低温环路浓度配比实验研究

      牛宝联, 张于峰
      2010(1): 35-38.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35
      摘要:在复叠制冷实验台上对由CO_2/R290组成的不同配比的二元混合制冷剂进行了低温循环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_2含量增大,二元混合物的压比减小,制冷量增大,耗功减少,COP增加,制冷速率增大.但随着CO_2含量增大,二元混合物的排气温度也升高,当CO_2在混合物中的组分达到71%时,蒸发温度为-61℃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接近115℃.因此,混合物中CO_2含量不宜超过71%.混合物中R290降低了CO_2凝固点温度,同时也降低了CO_2较高的冷凝压力,对扩展CO_2在低温区域的应用很有益处.  
      关键词:热工学;复叠制冷;混合制冷剂;低温;浓度配比   
      1611
      |
      34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20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基于R410A的板式换热器两相仿真计算模型

      邱峰, 谷波, 曾伟平, 张春路
      2010(1): 39-44.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39
      摘要:建立了R410A的板式换热器两相仿真计算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影响两相换热的影响因素.通过关联式修正,冷凝换热模型平均误差可以达到5%以下;蒸发换热在Yan and Lin模型基础上修正的形式与已有文献相比拟合精度提高10%,平均误差为6.5%,离散度减小.压降方面,基于Yan and Lin和Shah-Focke模型的修正压降关联式,实验数据验证该式平均误差2.5%,最大误差8%.  
      关键词:热工学;两相换热;模型   
      1752
      |
      37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107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 叉流板式间接蒸发冷却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赵振生, 任承钦, 涂敏, 曾阳, 王华辉
      2010(1): 45-49. DOI: 10.3969/j.issn.0253-4339.2010.01.045
      摘要:利用自制实验台,在前期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对叉流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换热器两侧空气的流量比、流量大小对换热器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影响趋势在干工况与湿工况下又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换热器中两流体的热容量之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干工况下,换热器的摩擦阻力系数大于按层流理论公式计算所得的值,层流向湍流过渡的雷诺数为1200左右;喷水情况下二次空气侧的阻力系数远大于干工况下的阻力系数,约为干工况下的2.5到3倍之间.分析结果可以对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热工学;间接蒸发冷却;板式换热器;阻力特性;换热效率   
      1670
      |
      3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52013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6
    0